郑州河决歌

呜呼,圣人千载不复生,黄河之水何时清。浊浪排空倒山岳,须臾沦没七十城。
蛟龙吐雾蔽天黑,不闻哭声闻水声。天子宵衣起长叹,诏起师臣出防捍。
帑金万锱添洪流,黄河之工犹未半。精卫含愁河伯怒,桃花水讯益汗漫。
明庭下诏罪有司,有司椎胸向天悲。吁嗟乎,时事艰难乃如此,余独何心惜一死。
舍身愿入洪流中,抗涛速使河成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郑州河决歌》是清末民国初释敬安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释敬安(1852—1913),俗姓黄,字寄禅,号八指头陀,湖南湘潭人。因在佛前烧残二指而闻名,故又号“八指头陀”。释敬安曾为宁波天童寺首座、宁波僧教育会会长,并在辛亥革命后任中华佛教协会会长。释敬安是一位宗教界人士,他的诗作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
  2. 诗歌原文:《郑州河决歌》全诗如下:呜呼,圣人千载不复生,黄河之水何时清。浊浪排空倒山岳,须臾沦没七十城。蛟龙吐雾蔽天黑,不闻哭声闻水声。天子宵衣起长叹,诏起师臣出防捍。帑金万锱添洪流,黄河之工犹未半。精卫含愁河伯怒,桃花水讯益汗漫。明庭下诏罪有司,有司椎胸向天悲。吁嗟乎,时事艰难乃如此,余独何心惜一死。舍身愿入洪流中,抗涛速使河成功。
  3. 诗歌主题与内容: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洪水泛滥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对黄河洪水的描述,诗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人民生活的困境。诗中的“天子宵衣起长叹,诏起师臣出防捍”等句子,展现了朝廷面对洪水灾害时的无奈与焦虑。诗人通过自身的舍身愿望,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与责任感。
  4. 艺术手法: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浊浪排空倒山岳”用来形容黄河洪水的汹涌澎湃,“蛟龙吐雾蔽天黑”则形象地描绘了洪水中的恐怖景象。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黄河洪水的威力。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成功地将自然景观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同情。
  5. 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末民初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治变革,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其洪水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首诗的创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忧虑的体现。
  6. 思想价值:从思想价值来看,《郑州河决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期盼。这些思想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7. 文化传承:《郑州河决歌》不仅是一首反映自然灾害和人民苦难的诗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首诗,可以了解清末民初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世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郑州河决歌》作为一首反映清末民初社会现状的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这首诗通过对黄河洪水的描写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展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进步的期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