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圣人千载不复生,黄河之水何时清。浊浪排空倒山岳,须臾沦没七十城。
蛟龙吐雾蔽天黑,不闻哭声闻水声。天子宵衣起长叹,诏起师臣出防捍。
帑金万锱添洪流,黄河之工犹未半。精卫含愁河伯怒,桃花水讯益汗漫。
明庭下诏罪有司,有司椎胸向天悲。吁嗟乎,时事艰难乃如此,余独何心惜一死。
舍身愿入洪流中,抗涛速使河成功。
【注释】
- 呜呼:感叹词,表示悲叹。
- 圣人:指古代的贤明君主。
- 清:指黄河水清澈。
- 浊浪排空倒山岳:指黄河洪水波涛滚滚,冲倒山岳。
- 须臾:片刻。
- 七十城:指黄河决口淹死百姓的七十座城市。
- 蛟龙吐雾蔽天黑:指洪水中的蛟龙吐出的浓雾遮住了天空。
- 天子宵衣起长叹:指皇帝因河水泛滥而夜不能寐,起身长叹。
- 诏起师臣出防捍:皇帝下令调集军队来防御洪水。
- 帑金万锱添洪流:指国家财政投入大量金钱用于防洪工程。
- 河伯:传说中的水神。
- 桃花水讯益汗漫:指黄河水势汹涌澎湃,越来越难以控制。
- 明庭下诏罪有司:皇帝下令追究官员的责任。
- 有司:指负责此事的官员。
- 椎胸向天悲:指官员们面对洪水灾害,悲痛欲绝。
- 吁嗟乎:叹息声。
- 时事艰难乃如此:形容当时国家面临的巨大困难。
- 余独何心惜一死:我有什么心思要为国捐躯呢?
- 舍身愿入洪流中:我愿意投身于洪水之中,与国家共存亡。
- 抗涛速使河成功:努力抵抗洪水,尽快恢复黄河的安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叹黄河大水之祸的诗作,通过描绘黄河洪水肆虐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危难时刻的忧虑之情,以及对人民遭受灾难的同情之心。
第一句“呜呼,圣人千载不复生”,诗人感叹千年之后,再也无法出现贤明的君主来治理国家,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第二句“黄河之水何时清”则是对黄河洪水泛滥状况的直接表述,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灾害的深切关注。
第三、四句“浊浪排空倒山岳,须臾沦没七十城”,通过夸张手法,描述了黄河洪水的猛烈和迅速,导致无数城池被淹没。这一部分既展示了黄河洪水的凶猛,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第五、六句“蛟龙吐雾蔽天黑,不闻哭声闻水声”,描绘了洪水中蛟龙吐雾的景象,以及人们因恐惧而不敢发出声音的情景,进一步突出了洪水给人民带来的恐慌和无助。
第七、八句“天子宵衣起长叹,诏起师臣出防捍”,则表现了皇帝因河水泛滥而夜不能寐,起身长叹,并下令调集军队来防御洪水,显示出国家对于防洪工作的高度重视。
第九、十句“帑金万锱添洪流,黄河之工犹未半”,则说明国家为了应对洪水灾害,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但黄河的防洪工作仍未完成一半,反映出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十一、十二句“精卫含愁河伯怒,桃花水讯益汗漫”,则通过神话传说中精卫鸟衔石填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泛滥的忧虑和无奈。同时,“桃花水讯益汗漫”则形象地描绘了黄河水势汹涌澎湃,越来越难以控制的状况。
最后一联“明庭下诏罪有司,有司椎胸向天悲”,则表明皇帝已经下令追究官员的责任,而官员们面对洪水灾害,悲痛欲绝,这既体现了国家对官员们的严格要求,也反映了官员们对国家责任的深刻认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河洪水肆虐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危难时刻的忧虑之情和对人民遭受灾难的同情之心。同时,诗歌还通过对神话传说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