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日作

孤愤填胸怒不禁,一阳安得退群阴。
有怀报国知何日,无力回天剩此心。
草欲当风惭弱质,葵思向日抱愚忱。
举头阊阖高千丈,路绝丹梯迥莫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六月二日作”是一首古诗,作者是清代诗人宝廷。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宝廷,清代著名诗人,他的生平经历颇为丰富,曾担任过多种官职,但鲜有记载显示其在文学上有特别的成就或影响。宝廷的诗作在当时并不突出,但通过其作品可以窥见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 诗歌风格:”六月二日”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宝廷独特的诗歌风格。在这首诗中,宝廷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草欲当风惭弱质、葵思向日抱愚忱等,表达了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内心的感慨。同时,诗中的意象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1. 诗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 原文:孤愤填胸怒不禁,一阳安得退群阴。有怀报国知何日,无力回天剩此心。草欲当风惭弱质,葵思向日抱愚忱。举头阊阖高千丈,路绝丹梯迥莫寻。
  • 翻译:我内心的愤怒如同汹涌的波涛,无法平息,仿佛太阳一出现就能驱散所有的阴霾。我满怀报国之志,却不知道何时才能实现;现在我只能怀着一颗无力回天的心境,继续我的旅程。草在风中感到自己的柔弱,而向日葵则向着太阳怀抱着纯真的心意。抬头仰望,只见那通往天际的道路被重重云雾阻隔,似乎永远无法寻找到那通向光明的道路。
  1. 历史背景
  • 战役胜利:宝廷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京沪杭战役期间,这场战役是渡江战役的一部分,最终目的是解放武汉、上海地区。这次战役的胜利,对于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文化背景: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将自己的情感和抱负寄托于自然景观之中。宝廷的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通过对花草树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1. 艺术特色
  • 意象使用:在这首诗中,宝廷大量使用了自然景物作为隐喻,如草欲当风惭弱质、葵思向日抱愚忱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性,也让读者在欣赏的同时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 情感表达:诗歌中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这种情感深深植根于诗人的内心,并通过文字流淌出来,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感染力。

“六月二日作”不仅是一首反映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也是宝廷个人情感与思想的深刻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了解到清代诗人宝廷的生活和创作状态,还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