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山前步入草庵

山外多兰若,无从避俗喧。
谁知翠微里,别有桃花源。
细石丛峰径,长松隐寺垣。
绿阴秋意好,吾欲卧云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山前步入草庵》是清代诗人顾奎光的一首七绝。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充满自然美和宁静之所的场景,体现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顾奎光(约公元1723年-1805年),字子远,号东篱,江苏无锡人,清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广泛涉及诗歌、散文和书法等多个领域,尤以诗作见长。其诗风质朴无华,意境幽深,颇受后人称颂。

  2. 诗歌原文
    山外多兰若,无从避俗喧。
    谁知翠微里,别有桃花源。
    细石丛峰径,长松隐寺垣。
    绿阴秋意好,吾欲卧云根。

  3. 诗意解读:此诗开篇即点明“山外多兰若”,兰若为古代僧人居住之地,这里用“多”字形容数量之多,反映出作者对俗世的无奈与逃避之意。紧接着,“无从避俗喧”则表达了一种无法摆脱世俗喧嚣的心态。然而,在诗人眼中,“谁知翠微里,别有桃花源”透露出了一丝惊喜——在一个被世人遗忘的地方,存在着一个与世隔绝、如诗如画的美丽世界。这里的“翠微”指青翠的山林或云雾缭绕之处,而“桃花源”则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国度,代表着一种理想中的隐居生活。

  4. 艺术特色:顾奎光的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它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通过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其次,结构上采用了由外及内、由远及近的布局方式,先描绘出一个繁华的世界,再突然转折到另一个宁静美好的境界,这种手法使得诗歌层次分明又引人入胜。最后,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5. 文化意义:这首《自山前步入草庵》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对清静生活的一种追求和象征。它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归隐山林、寻求心灵平静的渴望。在今天,这首诗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可以启发人们反思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天地,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并保护自然环境,让这样的美景得以保留。

《自山前步入草庵》不仅是顾奎光个人风格的表现,也是清代诗歌风貌的一个缩影。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深入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