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路舍人

自分寒灰即溺余,非君那得更吹嘘。
穷交义重千金许,疾吏情深一上书。
大麓阳飙回宿草,岷江春水下枯鱼。
丁宁未忍津头别,此去防身计莫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路舍人》是清代著名诗人顾炎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顾炎武(1613年—1682年),初名绛,字宁人,明亡后改名炎武。他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学者称亭林先生。顾炎武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学者,一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尤其反对宦官和权贵势力。他的学术和政治活动都主张经世致用,其文章内容充实、结构严密且文情并茂,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2. 诗歌原文
    自分寒灰即溺馀,非君那得更吹嘘。
    穷交义重千金许,疾吏情深一上书。
    大麓阳飙回宿草,岷江春水下枯鱼。
    丁宁未忍津头别,此去防身计莫疏。

  3. 诗歌鉴赏:顾炎武通过这首《赠路舍人》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仍坚持正义与原则的态度。诗中“自分寒灰即溺馀,非君那得更吹嘘”,意味着诗人已决心以死抗争,不愿再受外界的吹嘘。而“穷交义重千斤许,疾吏情深一上书”则反映了他对朋友的真挚情谊以及对仕途的坚定信念。

  4. 诗歌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朝灭亡后,顾炎武因政治原因多次拒绝清廷的荐举,并在晚年积极投身于抗清起义活动中。因此,这首诗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状态。

  5. 写作技巧:顾炎武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自分寒灰即溺馀,非君那得更吹嘘”,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未来相对照,展现了诗人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对国家的深厚感情。此外,他还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表达方式,如“大麓阳飙回宿草,岷江春水下枯鱼”,通过自然景象来隐喻社会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沉浮。

《赠路舍人》不仅展示了顾炎武作为一位诗人的艺术魅力,更是对其作为一位政治家、思想家深刻理解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顾炎武的思想精髓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