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色飘零苦著书,朅来行李问何如。
云生岱北天多雨,水决淮壖地上鱼。
浊酒不忘千载上,荒鸡犹唱二更余。
诸公莫效王尼叹,随处容身足草庐。
与江南诸子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与江南诸子别》是顾炎武创作的一首诗,创作时间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正值清朝入关后,政权逐渐稳定,而南明抗清势力尚存的背景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也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他一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反对宦官权贵,后更是投身于抗清起义。在学术上,他强调“经世致用”,主张学问与实际相结合。他的这种思想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他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志向,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期盼。
诗中“绝塞飘零苦著书”表达了作者身处乱世,仍坚持学术研究的精神。“云生岱北天多雨,水决淮壖地上鱼”,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来隐喻时局的动荡不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状态。诗中的“浊酒不忘千载上,荒鸡犹唱二更馀”则透露出作者即使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尊重与坚守。
诗的最后一句“随处容身足草庐”更是体现了顾炎武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他认为,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只要心中有信念,有追求,就能找到立足之地。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与江南诸子别》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顾炎武对于国家、历史和文化的一种深刻反思和独到见解。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看到一位伟大思想家的胸怀与担当,以及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