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朱蒿庵都谏以言事谪官

掖垣封事朝朝下,谁并朱云折槛名。
断狱已无于定国,上书空累宝游平。
危言计肯谋妻子,长虑吾终愧友生。
一斥未须悲仗马,报君今日谏官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慰朱蒿庵都谏以言事谪官》是明代诗人龚鼎孳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围绕此作展开详细介绍,包括其作者背景、诗作主题和艺术特色。具体分析如下:

  1. 诗歌作者介绍
  • 作者简介:龚鼎孳(1618年—1656年),字芝麓,号柴桑,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和官员。他的诗作多表现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个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 创作风格:龚鼎孳的诗风雄浑豪放,善于运用典故,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功底和独特见解。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朱蒿庵都谏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建宁司狱的情景,体现了他对正直与忠诚的追求。
  1. 诗歌主题内容
  • 反映现实:诗中的“掖垣封事朝朝下,谁并朱云折槛名”反映了当时朝廷中政治斗争激烈,谏官们为了正义而不得不面对的政治风险。
  • 表达情感:“断狱已无于定国,上书空累窦游平。”表达了朱蒿庵都谏在法律和政治上的双重失意,以及他在书中徒劳无功的情感体验。
  • 抒发感慨:“批鳞君肯谋妻子,引手吾终愧友生。”揭示了朱蒿庵都谏在追求正义过程中可能忽略个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表达了诗人对其的同情和理解。
  1. 诗歌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龚鼎孳善于运用自然意象来表达情感和哲思。在这首诗中,“长虑吾终愧友生”一句,用“长虑”形容朱蒿庵都谏的忧虑与深思,展现了他的智慧与责任感。
  • 语言技巧:诗句“危言计肯谋妻子”中的“危言”,不仅指其言论的尖锐,还暗含其言辞所带来的危险;“长虑”则体现了其深思熟虑的态度。
  • 结构布局:全诗从朝廷的政治斗争到个人的遭遇再到内心的感慨,层次分明,结构紧凑,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所要传达的主旨。

《慰朱蒿庵都谏以言事谪官》不仅是一首反映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现实的诗歌,也是诗人情感和思考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龚鼎孳的文学成就及其时代背景,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深邃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