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圣朝 · 秧歌

满街锣鼓喧清昼。任狂歌狂走。乔装艳服太妖淫,尽京都游手。
插秧种稻,何曾能够,古遗风不守。可怜浪费好时光,负良田千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贺圣朝·秧歌》是一首清代词人顾太清创作的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并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1. 作者简介
  • 顾太清,字子春,号太清,满洲镶黄旗人,精于词学,尤重周邦彦、姜夔之作,致力于咏物题画。
  1. 创作背景
  • 顾太清的《贺圣朝·秧歌》创作于清朝时期,具体年代不详,据传与纳兰性德齐名,有“满洲词人,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称。
  1. 作品原文
    满街锣鼓喧清昼。任狂歌狂走。乔装艳服太妖淫,尽京都游手。插秧种稻,何曾能够,古遗风不守。可怜浪费好时光,负良田千亩。

  2. 文学赏析

  • 《贺圣朝·秧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京城繁华景象中的游手好闲之徒,通过对比古风和现代生活的差异,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 顾太清在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乔装艳服太妖淫”暗示了社会风气的变化,而“插秧种稻,何曾能够,古遗风不守”则揭示了传统价值观的衰退。
  • 该词也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忧虑和批判,通过描写京城中游手好闲之徒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1. 艺术特色
  • 顾太清的《贺圣朝·秧歌》在语言上采用了典雅的词句,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 在结构上,该词采用了双调四十七字的形式,前段五句三仄韵,后段六句两仄韵,展现了古典诗词的严谨性和音乐美。
  • 在情感表达上,该词既展现了顾太清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也表达了她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1. 文化意义
  • 《贺圣朝·秧歌》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思考之作。它通过描绘京城的繁华景象,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个人责任的思考。
  • 该词也展示了清代文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当时文人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 影响评价
  • 《贺圣朝·秧歌》作为清代词坛上的一朵奇葩,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 顾太清的这首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贺圣朝·秧歌》是顾太清以词的形式对时代变迁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展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当代,这首词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启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