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凉犯题秋窗染翰图

愁难寄托。萧条甚、情丝怎系离索。美人去后,余香尚在,袖稍襟角。罡风最恶。未必算、卿卿福薄。
忆当初、修嫭连娟,肠断旧标格。不堪回首处,霜陨秋荷,钗分金雀。姗姗月底,待招来、望中魂魄。未了今生,或能够、来生会著。散花人、结习空时无所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凄凉犯·题秋窗染翰图》是宋代文学家柳永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描绘一幅秋夜读书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他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深厚的情感。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北宋仁宗年间。柳永在仕途中经历了多次沉浮,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至南方。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常常借酒浇愁,以诗书画自娱。这首词就是在一次秋夜读书时所作,反映了他内心的孤寂与落寞。

  2. 词作原文
    凄凉生晚节,对西风休更吟苦。渐吹老、梦魂相触。觉来谁共语?残灯灭、耿耿无寐。闲阶静。叶底青虫,点点如私语。空山夜夜客。忍堪听、秋窗染翰图。画楼音信阻,恨绵绵、双鲤难渡。望极天遥处。但目断、乱山无数。

  3. 内容解析

  • 第一段:开头三句“凄凉生晚节,对西风休更吟苦”描绘了作者面对秋天的景象所感受到的凄凉与悲凉。西风通常象征着萧瑟、衰败,这反映出作者对人生晚期的无奈和感伤。接着提到“梦魂相触”,暗示着内心的纠结与痛苦。
  • 第二段:接下来的内容“觉来谁共语?残灯灭、耿耿无寐”表达了作者醒来后无人陪伴的孤独感。残灯熄灭意味着夜晚的结束,而耿耿无寐则形容了作者难以入睡的焦虑和不安。
  • 第三段:“闲阶静。叶底青虫,点点如私语。”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作者独自坐在寂静的庭院中,听着窗外树叶上的小虫发出的私语声,这种声音显得格外凄清。
  • 第四段:“空山夜夜客。忍堪听、秋窗染翰图。”这里提到了“秋窗染翰图”可能是一种绘画或书法作品,用来表达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然而,这样的艺术表现也带有一种哀伤的色彩,因为作者无法再与之共鸣。
  • 第五段:“画楼音信阻,恨绵绵、双鲤难渡。”描述了由于距离遥远,作者无法收到远方亲人的消息,这让他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悲伤。这里的“双鲤”指的是古代传说中鲤鱼能传递信件,但被阻断了,象征着消息的无法传达。
  • 第六段:“望极天遥处。”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无尽思念。“但目断、乱山无数。”则是说只能看到远处模糊的群山,无法真正触及,这进一步凸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1. 艺术特色
  • 抒情性:整首词充满了浓厚的抒情色彩,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色和心情变化,传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 意象生动:作者善于运用各种意象来描绘景象,如“西风”、“梦魂”、“秋窗染翰图”等,这些意象不仅形象生动,还富有象征意义,增强了词作的艺术感染力。
  • 语言优美:柳永的词作以语言优美著称,他擅长使用细腻的情感描述和优美的词汇组合,使得这首词读起来既能感受到其情感的真挚,也能欣赏到其语言的美妙。
  1. 影响与评价
  • 艺术影响:这首词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柳永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词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对后世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文化价值:作为一首描写个人情感的作品,它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对传统诗词形式的继承和发展上,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哲学思考。

《凄凉犯·题秋窗染翰图》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词作,而是承载着作者深刻的情感与哲理思考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柳永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