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火令 · 戊申新秋望日偶成

残暑留余热,罗纨尚未捐。露华庭院早秋天。又到一年今夕,七见月团圆。
深草藏萤火,凉蝉咽柳烟。生憎虫语太缠绵。恼煞喓喓,恼煞搅人眠。
恼煞几重花影,和月到帘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喝火令·戊申新秋望日偶成》是清代女词人顾太清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作于戊申新秋的望日,顾太清以独特的视角捕捉了一个寻常却充满诗意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她对自然的敏锐洞察和对生活的热爱。

从内容上来看,顾太清通过“残暑留余热,罗纨尚未捐。露华庭院早秋天”等诗句表达了自己对初秋时节的喜爱之情。她不仅捕捉了季节变换的细微之处,如残暑的余热和庭院里露水的清新,还描绘了秋天带来的变化,如罗纨的褪色和庭院中早秋的凉意。这些细腻的观察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体现了她在文学上的才华和深厚的情感。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来看,顾太清在《喝火令·戊申新秋望日偶成》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来增强文本的表现力。例如,“生憎虫语太缠绵。恼煞喓喓,恼煞搅人眠”这句诗中的“虫语”可能指的是蟋蟀的鸣叫,而“喓喓”则形容了这种声音的扰人性质。这样的使用不仅增加了诗句的形象性,也让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恼煞几重花影,和月到帘前”一句则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的心理状态相联系,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从背景和文化价值上来看,顾太清作为清朝的一位杰出女性词人和诗人,她的生活和创作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艺术追求,也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通过对顾太清及其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女性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

虽然《喝火令·戊申新秋望日偶成》是一首简单的词作,但它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顾太清文学成就的代表之一。这首词不仅体现了顾太清的个人风格,也反映了她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女性文学的人而言,顾太清的这首词不仅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理解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创作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