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滦河

不问滦津两度秋,滔滔依旧绕山陬。
沙明两岸沿疏柳,桥隐双虹卧碧流。
轮向怒涛声上转,云如奔骑足间浮。
阴晴万壑归延揽,遥指前途说旧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滦河》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景象的清代诗歌。由图敏所创作,其内容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感悟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诗人图敏:图敏,字时泉,满洲旗人,乾隆壬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内阁学士。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怀,而《过滦河》则是其代表作之一。
  2. 诗歌原文:《过滦河》,不问滦津两度秋,滔滔依旧绕山陬。沙明两岸沿疏柳,桥隐双虹卧碧流。轮向怒涛声上转,云如奔骑足间浮。阴晴万壑归延揽,遥指前途说旧游。
  3. 诗句解析:诗中的“不问滦津两度秋,滔滔依旧绕山陬”表达了诗人对于季节变迁的淡然态度,同时通过“滔滔依旧绕山陬”描绘了滦河的恒常与美丽。“沙明两岸沿疏柳,桥隐双虹卧碧流”则具体描绘了河流两岸的自然风光以及桥梁与彩虹的和谐共存。
  4. 诗歌背景:滦河(Luanhe River),作为渤海流入海的主要河流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唐朝。滦河沿岸风景秀丽,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在《水经注》中就曾有提到濡水(滦河的古名)支流武烈水畔的“磬锤峰”。
  5. 文化影响:滦河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代表,也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历史上,滦河及其周边地区见证了无数文化的交融与发展。《过滦河》作为一首描写滦河景色的诗作,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过滦河》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流动的画面,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魅力。通过对这首诗的介绍,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清代诗人图敏的艺术成就及其作品背后的文化意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