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重阳不闻雁至

侧耳几回听,哀音尚渺茫。
已经虚八月,莫更负重阳。
碧落寒无影,秋江夜有霜。
稻粱连岁苦,恐不度南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将近重阳不闻雁至’这首诗的作者是闲潭,它出自清代。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时所感受到的孤寂和对远方的思念之情。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将近重阳不闻雁至》是清朝诗人闲潭的作品。闲潭字南枝,上元人,其创作此诗时正值他的文学生涯中一个较为活跃的阶段。
  1. 诗歌原文
    侧耳几回听,哀音尚渺茫。
    已经虚八月,莫更负重阳。
    碧落寒无影,秋江夜有霜。
    稻粱连岁苦,恐不度南方。

  2.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描述秋日景象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在重阳节这个传统的节日里,诗人独自倾听着远处传来的雁声,但声音似乎遥远而模糊,无法捕捉。这种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 意象描绘:诗中的“碧落”、“寒无影”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感觉;同时,“秋江夜有霜”则传达了一种凄凉的美。
  • 主题深化:诗中的“稻粱连岁苦”和“恐不度南方”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以及乡愁。这种情感的叠加使得整首诗更加深沉。
  1. 文化意义
  • 文化背景:在中国,重阳节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尤其在文人墨客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诗人在这样一个节日里,更能感受到岁月的流转与生命的无常。
  • 情感寄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使得诗歌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了诗人的情感寄托和生活感悟。
  1. 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清代诗歌的高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情感共鸣:这首诗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其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人们对生命、时间及人际关系的思考。
  1. 历史背景
  • 时代背景:清朝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变革之中,文人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闲潭作为当时文学领域的一员,其作品自然融入了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中。
  • 社会环境: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影响了诗人的创作。例如,社会动荡、政治变革等都可能间接地影响到诗人的情感状态和创作灵感。

‘将近重阳不闻雁至’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艺术画卷。它不仅展示了清代诗歌的特色,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