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耳几回听,哀音尚渺茫。
已经虚八月,莫更负重阳。
碧落寒无影,秋江夜有霜。
稻粱连岁苦,恐不度南方。
【解析】
此为重阳节时,作者登高望远,听到雁声却不见其影,遂作此诗。“将近”点明时节,“重阳”点明节日,“不闻雁至”点明登高时所闻所见。第二联写登高所见。“侧耳几回听”,形容自己反复凝神倾听。“哀音尚渺茫”,指虽然听见了声音,但那声音很微弱、模糊,难以分辨清楚是什么。第三联写登高所见的景色。“已经虚八月,莫更负重阳”,意谓九月已过半,又值重阳,天气已变,故不必再登高远眺。“碧落寒无影,秋江夜有霜”。这是写秋天的景色。“碧落”指青天,因秋色湛蓝,故称。“碧落寒无影”,意思是说天空湛蓝而没有云影,表明天气晴朗。“秋江夜有霜”,说明江水在秋天的夜间也结满了冰霜。“稻粱连岁苦”,是说自己一年到头都过着辛苦的生活。“恐不度南方”。这里的意思是:恐怕不能到达南方去避祸。
【答案】
译文:登高遥望,但只听见雁声而不见其影。九月已过半,又值重阳天气已变,所以不必再登高远眺。碧空万里,秋色湛蓝,天上没有云影,江中也没有波纹。一年到头都过着辛苦的生活,恐怕不能到达南方去避祸。
赏析:
这首七律,写于重阳节时。诗人登上高楼极目远眺,只见一片秋色;但听得雁声不断,却又不见其踪。这自然使人想起去年此时的情景:去年的这个时节,正是诗人与家人团聚欢度佳节的日子,而今却是举族流离失散,家破人亡。因此,诗人触景生情,无限感慨。
诗中前两句“将近重阳不闻雁至,侧耳几回听,哀音尚渺茫”写的就是诗人去年重阳节登高时的所见所闻。“将近重阳不闻雁至”,点明时节,“重阳”点明节日,“不闻雁至”点明登高时所闻所见。“侧耳几回听”,形容自己反复凝神倾听。“哀音尚渺茫”,指虽然听见了声音,但那声音很微弱、模糊,难以分辨清楚是什么。
后两联“已经虚八月,莫更负重阳。碧落寒无影,秋江夜有霜。”写登高所见的景色。“已经虚八月,莫更负重阳”,意谓九月已过半,又值重阳,天气已变,故不必再登高远眺。“碧落寒无影,秋江夜有霜”是写秋天的景色。“碧落”指青天,因秋色湛蓝,故称。“碧落寒无影,秋江夜有霜”。“秋江夜有霜”说明江水在秋天的夜间也结满了冰霜。“稻梁连岁苦”是说自己一年到头都过着辛苦的生活。“恐不度南方”:恐怕不能到达南方去避祸。
这首诗通过重阳节的联想和回忆,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