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摇光入袖凉,松根风细茯苓香。
局残柯烂人何在,深洞寒云锁夕阳。
注释:山色在光线的映衬下摇曳生姿,仿佛能凉入衣袖,松根上的风轻轻吹过,带来茯苓的香气。然而,那已经破旧的树桩和烂掉的枝条,究竟还有谁在这里呢?深洞里,阴冷的云彩将夕阳遮挡。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中通过描绘山色、松风、茯苓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幽远的氛围。同时,诗人也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山色摇光入袖凉,松根风细茯苓香。
局残柯烂人何在,深洞寒云锁夕阳。
注释:山色在光线的映衬下摇曳生姿,仿佛能凉入衣袖,松根上的风轻轻吹过,带来茯苓的香气。然而,那已经破旧的树桩和烂掉的枝条,究竟还有谁在这里呢?深洞里,阴冷的云彩将夕阳遮挡。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中通过描绘山色、松风、茯苓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幽远的氛围。同时,诗人也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注释:山色在光线的映衬下摇曳生姿,仿佛能凉入衣袖,松根上的风轻轻吹过,带来茯苓的香气。然而,那已经破旧的树桩和烂掉的枝条,究竟还有谁在这里呢?深洞里,阴冷的云彩将夕阳遮挡。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中通过描绘山色、松风、茯苓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幽远的氛围。同时,诗人也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人寂镫,字天放,是清代的一位文学家。他出生于凤阳地区,并居住在仪征东园十笏庵。寂镫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明楚藩的后裔。他的生平和作品反映了清代的文化氛围和时代特色。以下是具体分析: 1. 生平简介: - 寂镫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背景和广泛学识的文人。他的家族背景使他得以接触到当时丰富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风格。这种家族影响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他的居住地位于仪征,这是一个历史悠久
忆又儒弟 野水新添曲槛多,无端世事怅蹉跎。 西风万里归人少,明月遥天一雁过。 只为壮游羁瘴海,不堪老眼盼山河。 心情已逐秋容减,何日相期话薜萝。 注释: - 忆又儒弟:回忆又儒的弟弟,这里指的是作者的兄弟或者亲近的人。 - 野水新添曲槛多:野水增添了新的曲折和栏杆,意味着环境的变化或时间的流逝。 - 无端世事怅蹉跎:没有缘由地为世事所困扰而感到惆怅、失落。 - 西风万里归人少
【注释】 1. 秋风瑟瑟:秋风凄凉萧瑟。启行装:收拾行装出发。2. 相送归帆下楚阳:指友人乘舟离开,船帆在楚江的南岸。3. 出郭:出了城。4. 四围:四方。5. 芰荷香:荷花的香味。芰,一种水生植物,叶子叫芰荷,果实叫菱;菱与荷是同科植物的不同品种。6. 孤村野水:荒凉的村庄,野外的河流。7. 细雨青镫:细雨打在灯笼上发出青色的光。8. 客里:客居他乡的游子。9. 沧浪:指江河湖海,泛指江湖。
黄叶 连宵旅馆听秋风,起卷疏帘眼界空。 一径淡烟山寺外,数峰苍霭夕阳中。 始知世态随时变,看到秋林岂昔同。 若过圣湖新景地,何须重问梵王宫。 译文: 连续几个夜晚在旅馆里听着秋风的呼啸,推开了窗帘却只见一片空旷的视野。一条小径被淡淡的烟雾笼罩着,远处山寺隐约可见;几座山峰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之中,显得苍翠而朦胧。我开始认识到世间万物都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看到眼前这秋天的森林景色
【注释】 苍茫落日下藤萝:苍茫,形容天色阴沉,落日。藤萝,指蔓生植物。荆关画里过:荆关,即荆州、襄阳一带。古时以荆关为南人游宴之地,这里借指南方。画里过,比喻身在南方却像在画中一样。 飞去断云双白鸟,浴残寒浪一青螺:飞去,形容白鸟飞翔的轻盈姿态。断云,形容云彩被风吹得四散飘动。白鸟,白色的鸟儿。浴残寒浪一青螺:浴残,形容浪花被水冲刷到只剩下一半。寒浪一青螺,青螺,一种螺形的海贝
绝笔诗 道我狂时不是狂,今朝收拾臭皮囊。 雪中明月团团冷,火里莲花瓣瓣香。 好向棒头寻出路,即从业海驾归航。 满炉榾柮都煨烬,十字街头作道场。 注释: 1. 道我狂时不是狂:表示自己并不真的狂乱或者狂妄自大。 2. 今朝收拾臭皮囊:指自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或者不足,需要反省和改进。 3. 雪中明月团团冷:形容在雪中看到的月亮显得更加清冷,比喻自己的心情也变得沉重。 4. 火里莲花瓣瓣香
【解析】 此为重阳节时,作者登高望远,听到雁声却不见其影,遂作此诗。“将近”点明时节,“重阳”点明节日,“不闻雁至”点明登高时所闻所见。第二联写登高所见。“侧耳几回听”,形容自己反复凝神倾听。“哀音尚渺茫”,指虽然听见了声音,但那声音很微弱、模糊,难以分辨清楚是什么。第三联写登高所见的景色。“已经虚八月,莫更负重阳”,意谓九月已过半,又值重阳,天气已变,故不必再登高远眺。“碧落寒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