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顾卓

千里书来春色明,江南江北动离情。
别时折尽桥边柳,又见条条叶叶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顾卓》是清代文学家岳端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江南江北的春色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深情厚谊和不舍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字与号:岳端的字是正子,另有一字兼山、玉池生、红兰室主人等号。他是清宗室,被封为勤郡王,后降贝子,最后因事革职。
  • 创作背景:据记载,岳端在康熙二十三年被封为勤郡王,后降为贝子,其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 其他信息:他的创作多涉及个人情感,如这首《寄顾卓》,便是他怀念故交之作。
  1. 诗歌原文
  • 《寄顾卓》的原文如下: 千里书来春色明,江南江北动离情。别时折尽桥边柳,又见条条叶叶生。
  1.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色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景色变迁和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中的“千里书来春色明”一句,形象地展现了书信传递中春天的美景。
  • 情感真挚:诗中“别时折尽桥边柳,又见条条叶叶生”这两句,不仅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也反映了作者对故人的深深思念。这种情感的真挚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 艺术手法:诗中使用了一些典型的古典诗歌技巧,如对偶、排比等,使得整首诗读起来节奏感强,情感层次丰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岳端的《寄顾卓》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篇,更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过往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离别之苦的感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领悟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