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高桥

庭树响忽振,天涯知已秋。
檐端数萤没,槛处一星流。
雨气寒生枕,钟声远到楼。
鸣蛙莫喧聒,征客未停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宿高桥》是清代诗人梦麟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庭树响忽振,天涯知已秋。檐端数萤没,槛处一星流。雨气寒生枕,钟声远到楼。鸣蛙莫喧聒,征客未停驺。

  2. 作者简介

  • 梦麟:梦麟是清代的蒙古正白旗人,字文子,号午塘。乾隆十年(1745年)进士,授检讨,官至户部侍郎。他曾典江南乡试,留心访求人才。享年虽短,诗已能成家,有《太谷山堂集》传世。
  1. 诗意解析
  • 庭树与秋意:诗中“庭树响忽振”描绘了秋季庭院中的树木在微风中发出响声的情景。秋天的到来常常给人以萧瑟之感,树木的响声似乎预示着季节转换的信号。
  • 夜晚的静谧:通过“天涯知已秋”可以想象夜晚降临时,诗人独自一人在高桥上,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季节的变化,更有时光流逝的感慨。
  • 自然景观与心境:“檐端数萤没”,描写了屋檐下几只萤火虫逐渐消失在黑暗中的景象,象征着夜的寂静和孤独,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或沉思。
  • 钟声与旅情:“钟声远到楼”,钟声在遥远的地方回响,暗示了诗人对远方故地的思念或是对过往岁月的回忆。
  • 环境的和谐:“鸣蛙莫喧聒,征客未停驺”,青蛙的鸣叫和旅人的车马声都被诗人描述得平和而不失生动,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环境与人生旅途的深刻理解。

《夜宿高桥》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还蕴含着对生命、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梦麟通过这首作品表达了自己对于时间流逝的敏感和对故乡的深情怀念。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梦麟作为一位学者和诗人的才情,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审视和思考生活与自然的美学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