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树响忽振,天涯知已秋。
檐端数萤没,槛处一星流。
雨气寒生枕,钟声远到楼。
鸣蛙莫喧聒,征客未停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应的诗句,并体会诗歌的内容情感。

“庭树响忽振,天涯知已秋”,庭院里的树木在秋风的作用下突然发出响声。诗人站在高桥之上,远远望去,看到天边的景象也似乎知道已是深秋。这两句写景,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庭树”即庭树,“秋”指深秋,“响”即声音,“振”是震动的意思。“天涯知已秋”一句,用“天涯”与“庭树”相对应,突出了时间之长,空间之广。“天涯”是极远的地方,“知”是感知的意思。“秋”是秋天,“已”表示已经。“庭树响忽振”描写了秋夜中的景色;“天涯知已秋”则写出了诗人对秋天的到来有着敏锐的感知力。

“檐端数萤没,槛处一星流”,屋檐上几只萤火虫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在夜色中消失不见。而窗槛处有一颗星星在静静的流淌,在黑暗中发光。“檐端”就是屋檐的顶端,“数”表示数量多的样子;“萤”即萤火虫,“没”是消失,“流”是流动的意思。“一星流”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檐端数萤没”,写出了秋夜的清冷和寂静;“槛处一星流”写出了秋夜的寂寞和凄凉。

“雨气寒生枕,钟声远到楼”,秋夜中细密的雨丝飘荡在空中,凉意袭来让人难以入睡。远处传来的钟声在夜色中渐渐远去。“寒生枕”,即凉意侵袭枕席,“雨气”是指雨的气息。“雨气寒生枕”写出了秋夜的凉爽和清幽;“远到楼”描写的是钟声传得很远。“雨气寒生枕”,写出了秋夜的清凉;“钟声远到楼”,写出了秋夜的宁静。

“鸣蛙莫喧聒,征客未停驺”,青蛙不要再叫唤,以免打扰了行人,征人还没有停下车来。“鸣蛙”即青蛙的叫声,“喧聒”是嘈杂的意思,“驺”即马络头。“莫喧聒”,不要大声喧哗;“未停驺”即没有停止车马的喧闹声。“鸣蛙莫喧聒”,“鸣蛙”指的是青蛙的叫声,它的声音是单调的,“莫喧聒”则是要避开这些噪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烦躁与不安。

赏析:

此诗写于作者行旅之中。首联写庭树在秋风中摇曳作响,表明季节已入深秋,诗人伫立高桥之上,眺望远方,感受到季节的变迁。颔联写雨后夜晚的寂静与清凉,以及远处传来的钟声和屋角处的萤火虫。颈联写雨后的清新空气和月光下的影子。尾联写青蛙的叫声和车马的喧嚣声,表现诗人的内心烦躁与不安。全诗意境优美,语言简练,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叹和对孤独生活的感慨。

【答案】

译文

庭院里的树木在秋风中摇曳作响。天涯知晓时节已进入深秋。

屋檐上的萤火虫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消失在夜空中,而墙头上的一颗星星却静静地流淌,在黑暗中发光。

秋夜中细密的雨丝飘荡在空中,凉意袭来让人难以入睡。远处传来的钟声在夜色中渐渐远去。

青蛙不要再叫唤,以免打扰了行人,征人还没有停下车来。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行旅之中。首联写庭树在秋风中摇曳作响。颔联写雨后夜晚的寂静与清凉,以及远处传来的钟声和屋角处的萤火虫。颈联写雨后的清新空气和月光下的影子。尾联写青蛙的叫声和车马的喧嚣声,表现诗人的内心烦躁与不安。全诗意境优美,语言简练,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叹和对孤独生活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