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重过八宝山感旧

昔年红叶里,扶病放歌回。
今日黄花下,支筇载酒来。
诗仍留败壁,人已去丹台。
惆怅疏林晚,秋空一雁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重过八宝山感旧》是一首清代的诗歌,作者为额勒洪。这首诗通过对比昔年的红叶与今日的黄花,以及扶病放歌回与支筇载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在重游八宝山时的情感变化和岁月更迭的感受。以下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 首句:”昔年红叶里,扶病放歌回”,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昔日红叶满地的环境中,因疾病而放声歌唱的场景。
  • 次句:”今日黄花下,支筇载酒来”,诗人来到如今黄叶覆盖的小径上,手执拐杖,带着美酒而来,显示出一种从容和自在。
  • 第三句:”诗仍留败壁,人已去丹台”,意味着曾经的诗词依旧留在那片败落的墙壁上,而诗人本人已经离开尘世,前往更高的境界。
  • 末句:”惆怅疏林晚,秋空一雁哀”,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和逝去友人的共同怀念,以及对远方飞翔的大雁的深深思念。
  1. 创作背景
  • 时间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朝时期。
  • 地点背景: 八宝山为北京的一个著名景点,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迹和诗词。
  • 情感背景: 通过对八宝山的再次访问,诗人可能感慨万千,对过去的生活和创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诗人可能也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流逝。
  1. 艺术特色
  • 对比手法: 诗中通过“红叶”与“黄花”、“扶病”与“支筇”的对比,突出了时间的变迁和诗人心境的变化。
  • 象征意味: 菊花作为秋天的象征,常常被用来表达离别、凋零之意,而“黄花下”可能暗示着诗人对过往时光的回忆以及对现实的思考。
  • 意境营造: 整首诗构建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意境,使人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孤独和哲思。
  1. 文学价值
  • 情感表达: 诗人的情感流露真挚而细腻,无论是对过去的留恋还是对现实的无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 文化内涵: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抒情诗,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感悟,诗人传达了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个人哲学思考。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 该诗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被视为清代文人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 研究价值: 对于研究清代诗歌风格、文人情感及自然景观的描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九日重过八宝山感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深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理解,不仅可以欣赏到其精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还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体生命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