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红叶里,扶病放歌回。
今日黄花下,支筇载酒来。
诗仍留败壁,人已去丹台。
惆怅疏林晚,秋空一雁哀。

【解析】

此题考核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注意先读懂诗,再根据选项进行分析。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是诗歌分析中的重点。“支筇载酒来”,意思是拿着拐杖拄着手杖扛着酒壶来了。“九日重过八宝山感旧”是本题的关键词,也是全诗的主线,要抓住“九日”“重过”等字眼。

【答案】

译文:

往日在红叶丛中,我因病而扶起身子放声歌唱归来;今日黄花盛开时,我拄着手杖携酒而来。

诗稿仍然留在败壁上,人已离去丹台了;惆怅地凝望疏林晚景,秋空里传来一雁哀鸣。

赏析:

首句“昔年红叶里”,写诗人当年重阳节在红叶深处赏菊、吟诗的情景。“昔年”,即去年。“红叶”,指重阳时节的枫叶。“红叶”为秋天的象征,古人常用红叶来比喻秋天。“红叶”又与“重阳”、“菊花”联系在一起,所以诗人以“红叶”点明时间。“里”,同“里”,表地点。“扶病放歌回”,是说诗人在红叶之中,因患小疾而勉强支撑着身体,一边唱着歌儿,一边回家去。这里用“扶病”二字描写自己当时的身体情况,既真实可信,又生动传神。“放歌”,是放开喉咙高歌,形容歌声嘹亮,感情奔放。诗人之所以能这样放声高歌,是因为重阳佳节到了,他感到非常高兴。“里”同“里”,表地点。“今日黄花下”,是说诗人今天来到黄花盛开的地方。“今日”,就是今年。黄花,指菊花。菊花在秋季盛开,是重阳节的主要花卉之一。“黄花下”,表明诗人是在重阳节这天来到此地。“黄花”,即菊花。“支筇载酒来”,“筇”,即竹枝,是一种手杖。“支筇”,是用竹枝做的手杖。“载酒来”,带着美酒前来。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菊花盛开时饮酒赏花的情景。

第二句“诗仍留败壁”,是说诗人当年留下的诗句还留在那幅残破不堪的壁画上。“诗”,指诗人留下的诗句。“败壁”,指残破不全的壁画。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当年的创作情况。“人已去丹台”,是说诗人已经离开了那间藏书的书房。“丹台”,指藏书的书房。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当年的工作情况和生活环境。“人已去丹台”,说明诗人已经离开那间藏书的书房,也就是说,诗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第三句“惆怅疏林晚”,“惆怅”,悲伤忧愁的样子。“疏林”,空旷的树林。“晚”,傍晚或晚上。这一句写出诗人看到一片空旷的树林时所感到的心情。“疏林晚,秋空一雁哀”,是说诗人看到一片空旷的树林和一只孤零零的飞鸟时所感到的心情。这两句都是诗人的有感之作,写出了他看到一片空旷的树林后所产生的伤感心情。

第四句“怅望青松晚”,是说诗人望着青翠的松树枝叶凋零落尽的景象而感到惆怅。这一句是写诗人看到青松之后所感到的心情。“松”指青松。这一句写出了诗人看到青松枯萎凋零后所产生的惆怅情绪。“青松晚”,是指青松叶子凋零而显得苍老枯黄,到了傍晚时分还在生长着。这几句都是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