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门以外地,数百里之遥。
榛莽谁从辟,雈苻不见招。
算缗缘木税,诘慝到山樵。
晋有桃源乐,秦收陆海饶。
未堪将客逐,安得作荒烧。
据国争非触,临边俗异要。
吴沙赋可受,泽瓦首先枭。
旷土成都邑,流氓有暮朝。
不游町疃鹿,应革泮林鸮。
智慧乘时出,功名与世标。
再能加富教,便可入风谣。
除是皇华使,谁停问俗轺。

凤凰边门

边门外地数百里。

榛莽谁从辟,雈苻不见招。

算缗缘木税,诘慝到山樵。

晋有桃源乐,秦收陆海饶。

未堪将客逐,安得作荒烧。

据国争非触,临边俗异要。

吴沙赋可受,泽瓦首先枭。

旷土成都邑,流氓有暮朝。

不游町疃鹿,应革泮林鸮。

智慧乘时出,功名与世标。

再能加富教,便可入风谣。

除是皇华使,谁停问俗轺。

赏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治理、民生安定的关心和希望。全诗以凤凰边门为主题,通过描绘边地的自然风光、民情风俗以及国家的治理情况,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百姓的关怀。

一、首联写边疆之远。”边门外地数百里”,点明诗人身处边疆,但并未因远离京城而感到孤独或寂寞。”榛莽谁从辟?雈苻不见招”,则进一步描绘了边地荒凉,人迹罕至的景象。”榛莽”指草木丛生之地,”雈苻”则指野兽出没之地,两者皆指边地荒凉之景。”谁从辟?不见招”,则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治理不善,无人前来开垦耕种的无奈之情。

二、颔联写税收之重。”算缗缘木税,诘慝到山樵”,描绘了边地税收之重,不仅需要缴纳高额的税款,还要上山砍柴以供赋税。”算缗”是一种古代征税制度,即按人口征收一定数量的货币作为赋税;”缘木税”则是指砍伐树木以缴纳赋税。”诘慝”则指追捕罪犯。这两句通过描绘边地税收之重,反映了当时国家财政的紧张状况以及对人民的残酷压迫。

三、颈联写治理之难。”晋有桃源乐,秦收陆海饶”,以桃源乐和陆海饶为例,说明晋、秦两朝在治理边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然而,这两句却暗指的是晋、秦两朝在边地治理方面的无能和腐败。”晋有桃源乐”,暗示了晋朝时期的边疆地区仍存在盗匪横行的现象,而”陆海饶”则表明秦朝时期虽然疆域辽阔,但并未能有效治理边境问题。这两句通过对比,揭示了当时国家治理的困境和人民的苦难。

四、五、六句写百姓之苦。”未堪将客逐,安得作荒烧”,描述了百姓因无法忍受政府的苛政而被迫逃离家园,甚至被逼上梁山的情景。”据国争非触,临边俗异要”,则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国策的不满和批评。他认为国家应该注重民生稳定和经济发展,而不是仅仅为了权力争斗和满足少数人的需求而忽视百姓的生活。

五、尾联写治边之难。”吴沙赋可受,泽瓦首先枭”,以吴沙赋和泽瓦枭为例,描绘了治边之难。吴沙赋是指在吴地征收的赋税,泽瓦枭则是捕捉盗贼的象征。这两句通过描绘治边之难和民众的困境,反映了当时国家治边政策的种种弊端和人民的悲惨生活。

六、末联写治理之道。”再能加富教,便可入风谣”,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希望和期待。他认为只要国家能够重视教育和经济发展,就能够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同时,他也呼吁人们关注国家的治理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共同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七、结句用典。”除是皇华使,谁停问俗轺”,以皇华使和俗轺为例,表示如果国家真正重视百姓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就不会有过多的外来使者来询问国家的政策和治理情况。这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治理的关注和期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