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珍
诗句释义与翻译: - 诗句: 一湾通略彴,遂至纳清亭。长路怜幽草,崇岩下晓星。渔榔前浦歇,樵斧远山停。谁咏《高轩过》,将为驻马听。西风秋瑟瑟,白雨昼冥冥。又是新安道,群峰不断青。 - 诗句翻译: 1. “一湾通略彴,遂至纳清亭。”:“一湾”指的是一条小河或溪流,“通略彴”是指连接两岸的渡口。整句诗的意思是,从这个渡口开始,就来到了纳清亭这个地方。 2. “长路怜幽草,崇岩下晓星。”
凤凰边门 边门外地数百里。 榛莽谁从辟,雈苻不见招。 算缗缘木税,诘慝到山樵。 晋有桃源乐,秦收陆海饶。 未堪将客逐,安得作荒烧。 据国争非触,临边俗异要。 吴沙赋可受,泽瓦首先枭。 旷土成都邑,流氓有暮朝。 不游町疃鹿,应革泮林鸮。 智慧乘时出,功名与世标。 再能加富教,便可入风谣。 除是皇华使,谁停问俗轺。 赏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治理、民生安定的关心和希望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游医巫闾”:这句诗可能是在描述诗人对某个地方的向往或者旅行。医巫闾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座名山,位于现在的陕西省和河南省交界处,以其壮丽的景色和悠久的历史而著名。这里的山景可能与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地相契合,因此成为他向往的地点。 2. “黄月东升黄日落”:这里描绘了一幅秋天黄昏的景象,黄色的天空中月亮升起,太阳落下,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首先,了解诗歌的体裁,然后理解全诗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 “辽阳城”三字是这首诗的标题,也可以说是全诗的线索,诗人由回忆往昔写到眼前所见,最后落脚在辽阳城上。开头两句“忆从东国经行处,千里王程尽叆江”,点出辽阳城,交代了写作背景:诗人曾经从东国经过辽阳城,并在这里经历了长达千里的王程。“东国”指高丽国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涉的《通远堡》。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 幽居林壑小,款客暮天青。 - "幽居"指的是隐居的生活,"林壑"是指山林之间的幽深之处,"小"表示这里的景色宁静、美丽。"款客"则是招待客人,"暮天青"描绘了傍晚时分天空的颜色,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觉。 - 乍卷云千叶,仍飘雨数星。 - "乍卷云千叶"形容天气变化无常,一会儿有乌云,像无数的叶子一样覆盖着天空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勃,他是初唐四杰之一,他的诗以雄浑豪放著称。这首诗是他在朝鲜时期所作,表达了他对朝鲜贫弱时事的忧虑。 原诗: 营州逾海地东偏,犹是箕封礼俗传。 赫赫中天依日月,茫茫下土奠山川。 海潮终古无消长,人事于今有变迁。 漫说通商为受命,他时涕出更谁怜。 注释: 位于今天的辽宁省朝阳市附近。逾海:越过海洋,到达朝鲜。地东偏:指朝鲜半岛的东部地区。箕(jī)封: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部落
晓至山阳 一夜扁舟霜满篷,棹歌声在月明中。 渡头寒鸟噤无语,踏折枯枝逐晓风。 注释: - 一夜扁舟霜满篷:一夜之间,扁舟被霜雪覆盖。 - 棹歌声在月明中:船桨的声音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 渡头寒鸟噤无语:渡过江边的鸟儿因寒冷而沉默不语。 - 踏折枯枝逐晓风:踏着枯萎的树枝,迎着早晨的微风前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晨渡河的场景。首句“一夜扁舟霜满篷”形象地描绘了一夜之间
宝应舟中 海上归槎迥,淮南返棹轻。 湖茭添客馔,堤柳入诗情。 兴废徒怀古,关河正洗兵。 翻悲身历碌,终是绊浮名。 注释: 1. 海上归槎迥:海上归来的船只显得那么远和孤寂。 2. 淮南返棹轻:在淮南返回的船桨轻轻摇曳。 3. 湖茭添客馔:湖边的茭白增添了菜肴的美味。 4. 堤柳入诗情:堤岸旁的柳树仿佛进入了诗歌的情感。 5. 兴废徒怀古:对于历史的兴衰感到怀念。 6. 关河正洗兵
诗句释义: - 安州道上的路向,在夕阳的余晖中渐渐变得暗淡。 - 薰风习习拂过旌旗,带来了一种舒适的感觉。 - 在车里进入梦境,人们旅行得非常疲惫。 - 在道路上飞花的客人到达得较晚。 - 一水水稻高低不平,满山松树长短不一。 译文: - 安州道上的路向,在落日的余晖中变得昏暗。 - 熏风吹拂着旗帜,带来一种舒适的感觉。 - 坐车进入梦乡,人们感到非常疲惫。 -
黄月东升黄日落,秋郊旷朗风萧索。 薄暮游踪取路归,犹将回马瞻云壑。 云壑万重游不成,石棚穴漏泉流声。 旷观亭已埋幽草,转见千秋万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