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罗浮山人

我昔五岭南,曾见岩居客。
松风四壁寒,萝烟满衣碧。
厨中所有者,清泉与白石。
自云四十年,山外无履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怀罗浮山人》是明朝文学家伍瑞隆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远离尘世喧嚣,隐居罗浮山的隐士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背景:《怀罗浮山人》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明朝时期,诗中通过描述一个隐士的生活状态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与理想。伍瑞隆作为一位文人,可能因游历五岭时见到岩居客而产生了创作灵感。这种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隐逸生活的魅力,并在其诗文中得到体现。

  2. 诗歌内容:《怀罗浮山人》全文如下:
    默可《怀罗浮山人》我昔五岭南,曾见岩居客。松风四壁寒,萝烟满衣碧。厨中所有者,清泉与白石。自云四十年,山外无履迹。

  3. 主题思想:伍瑞隆通过描绘隐士简朴而清贫的生活,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怀罗浮山人》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隐士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向往,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隐逸文化的普遍推崇。

  4. 艺术特色:伍瑞隆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巧妙地传达出隐士内心的平静与淡泊。诗中的“松风”、“萝烟”等元素,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美感,还深化了对隐逸生活氛围的营造。

  5. 历史意义:《怀罗浮山人》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对隐逸文化的典型展现。它不仅反映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也为后世提供了关于隐逸生活的思考和借鉴。在当今社会,人们依然可以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一种对自然和心灵深处的渴望,以及对简单、纯粹生活方式的追求。

《怀罗浮山人》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隐逸文化的传承。它展示了古人对美好自然环境的热爱以及追求内心安宁的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