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伍嵩申江楼

时雨时晴画本开,风光不厌酒徒来。
岳阳楼上梅花笛,习子池边鹦鹉杯。
声重晚钟闻远寺,夜深凉雨长新苔。
临江好看东来客,移取芭蕉别院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伍嵩申江楼”是一首描绘成都望江楼美景的诗歌,由清代岐元所作。这首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望江楼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韵味。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岐元,字子修,号西园主人,生活在清朝中叶,以写诗和画著称,其作品多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2. 诗歌原文
    时雨时晴画本开,风光不厌酒徒来。岳阳楼上梅花笛,习子池边鹦鹉杯。声重晚钟闻远寺,夜深凉雨长新苔。
  3. 诗中意象分析
  • 望江楼:在成都市东南,锦江岸边,是成都的著名景点,历史上多次重建,现在依旧保存完好并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 梅花鹦鹉杯:这些元素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梅花常在冬天绽放,象征着坚韧和高洁;而鹦鹉杯则暗示了饮酒作乐的场景,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
  • 晚钟与凉雨:这两个意象分别代表了夜晚的宁静和清晨的清新,形成了时间上的对比,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
  1. 诗歌赏析
  •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望江楼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历史背景
  • “望江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原为薛涛纪念唐代女诗人的作品。在五代时期重修后,成为成都的一大文化景观。到了明清时期,望江楼经历了多次修缮,成为了一个集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地方。
  1. 文化意义
  •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态,也展示了四川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对于了解中国古典文学和四川历史文化的人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

《和伍嵩申江楼》不仅是一首描写成都望江楼美景的诗歌,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以及他们对自然美的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