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正斋九日赏菊

重阳高会幔亭张,阶下寒英正吐芳。
为羡霜丛矜晚节,同来香径领秋光。
嘉宾落帽风流在,绮席征歌雅兴长。
却笑当年彭泽叟,东篱寂寞独倾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就正斋九日赏菊》是清代诗人胤禛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时,众人聚集于幔亭高会的场景,并突出了菊花的傲霜精神,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秋天和菊花的喜爱之情。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重阳高会幔亭张,阶下寒英正吐芳。
    为羡霜丛矜晚节,同来香径领秋光。
    嘉宾落帽风流在,绮席征歌雅兴长。
    却笑当年彭泽叟,东篱寂寞独倾觞。

  2. 诗歌赏析

  • 重阳高会幔亭张:这句描述了一个盛大的庆祝活动,即重阳节的集会,在幔亭举行。
  • 阶下寒英正吐芳:描述了台阶下的菊花盛开,散发出芬芳的香气。
  • 为羡霜丛矜晚节:表达了作者对于菊花在霜降后依然能保持美丽与坚强的敬佩。
  • 同来香径领秋光:意味着大家一起来到香气四溢的菊花旁,共同欣赏这美好的秋日景象。
  • 嘉宾落帽风流在:这里的“落帽”指的是古代文人雅士的风度,即大家在一起饮酒作乐的情景。
  • 绮席征歌雅兴长:描述了宴会上音乐与歌唱的美好时光,展现了雅致的气氛。
  • 却笑当年彭泽叟: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前人如彭泽老人(指陶渊明)在秋天独自饮酒赏菊的孤独生活的讽刺或反讽。
  1. 创作背景
  • 胤禛生活在清朝雍正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文化繁荣的时代。他作为皇帝的近臣,参与了多项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活动。
  • 《就正斋九日赏菊》可能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他个人的情感和审美趣味。
  1. 艺术手法
  • 胤禛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用“重阳”、“寒英”等词语营造出一个清新脱俗的节日氛围。
  • 通过对菊花的描述,不仅赞美了其美丽和坚韧,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欣赏。

《就正斋九日赏菊》不仅是一首描写菊花的诗,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情感。它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生动的景象,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美的热爱。这首诗不仅是对菊花的一次赞歌,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回顾和传承,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