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至五台山月下作

深沉院落隔嚣尘,夜静高悬月一轮。
芍药栏边藏祖意,葡萄架里露天真。
契机且共论诗酒,忘我何妨互主宾。
闻说台山蓦直路,明朝不必问前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将至五台山月下作》是清代诗人胤禛创作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五台山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与友人共饮诗酒、畅谈诗词的愉悦心情。

从内容方面来看,《将至五台山月下作》以清丽的语言描绘了五台山夜晚的美丽景色。诗中的“深沉院落隔嚣尘,夜静高悬月一轮”描绘了五台山夜色的宁静与幽深,而“芍药栏边藏祖意,葡萄架里露天真”则形象地刻画了园中小景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感受力,也反映了他内心的情感世界。

从艺术风格上来看,《将至五台山月下作》体现了清代诗歌的独特魅力,特别是其清新脱俗的艺术特色。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与象征手法,如“芍药栏边藏祖意”中的“祖意”,寓意深远,既指代了五台山的自然之美,也象征着历史的传承与积淀。这些艺术处理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历史背景上来看,《将至五台山月下作》的创作背景同样值得关注。作为清朝皇帝胤禛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也是清代文化繁荣和社会开放的重要见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胤禛能够有如此雅致的文学创作,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文人墨客自由表达思想与情感的重视和尊重。

《将至五台山月下作》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景和人文情怀的优美诗篇,更是清代诗歌艺术成就的体现。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