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大觉寺

一径烟萝夕照深,山窗幽竹更添阴。
老僧谭法挥松麈,异鸟衔花敛雪襟。
阁响钟声传密义,潭空云影鉴禅心。
频来端爱风泉洁,却向无弦听好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过大觉寺》是清代诗人胤禛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大觉寺及其周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佛教文化的敬畏之情。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胤禛:清朝雍正皇帝,爱新觉罗氏,满族。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摊丁入亩制度,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等。
  1. 诗歌原文与注释
  • 《再过大觉寺》全文如下:“一径烟萝夕照深,山窗幽竹更添阴。老僧谭法挥松麈,异鸟衔花敛雪襟。阁响钟声传密义,潭空云影鉴禅心。频来端爱风泉洁,却向无弦听好音。”
  • 译文:一条小路被烟雾笼罩,夕阳的余晖洒满了深山;山窗边的竹子更加幽静,增添了一份宁静。老僧正在念诵佛法,手持法杖轻轻挥动,一只奇异的鸟儿衔着花朵,仿佛在收敛自己的羽毛。阁楼上响起了悠扬的钟声,传递着佛教的教义。清澈的潭水映照着天空的云彩,仿佛在照见内心的禅意。我频繁来到这里,深深喜爱这里的清新泉水,但更喜欢那无弦之音,它更能触动人的心灵,让人感到愉悦。
  1. 诗歌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大觉寺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的“老僧谭法”和“异鸟衔花”等意象,展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同时,诗人通过对大觉寺周边环境的描绘,也展现了其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
  1. 历史背景
  • 大觉寺位于河南省延津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该寺庙建于北魏时期,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已成为一座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古迹。大觉寺不仅是佛教信徒的重要朝圣地,也是游客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宗教艺术的重要场所。
  1. 文化意义
  • 大觉寺不仅是一处宗教场所,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和文化的重要资源。通过对大觉寺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建筑风格和社会习俗。
  1. 旅游体验
  • 大觉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每年春天,大觉寺都会举行盛大的花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玉兰之王等美丽的花卉。
  1. 个人感悟
  • 对于现代人来说,大觉寺不仅是一处寻求心灵宁静的地方,也是学习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场所。通过亲自走访大觉寺,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再过大觉寺》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古诗,也是对我国古代文化和宗教艺术的一次深入了解和学习的机会。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欣赏到大觉寺的美丽景色,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传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