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得雨

三春淑气动萌荄,膏雨知时四野皆。
东作共看沾溉足,西成咸庆岁时谐。
柔桑陌上青含秀,稚麦田间绿正佳。
伫览霏霏飘洒意,眷予兆庶少抒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月三日得雨》是一首七律诗,由雍正时期的无名作者所写。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和深沉的情感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信息
  • 雍正时期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其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政治氛围。由于作品未留有作者名款,因此难以确知其具体生平及创作意图,只能依据诗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初步推测。
  1. 诗歌原文
  • “三春淑气动萌荄,膏雨知时四野皆。”描述了春天的温暖气息如何唤醒大地,使得植物得以生长。
  • “东作共看沾溉足,西成咸庆岁时谐。”则描绘了农民在丰收季节的喜悦,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 “柔桑陌上青含秀,稚麦田间绿正佳。”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 “伫览霏霏飘洒意,眷予兆庶少抒怀。”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百姓的深切关怀。
  1. 艺术特色
  • 《三月三日得雨》在结构上采用了传统的七律形式,这种形式通常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包括平仄、对仗等规则。诗中的每一联都遵循了这些规律,使得全诗在形式上显得规整而富有节奏感。
  • 在用韵方面,诗中偶数句押韵,这种押韵方式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诗歌音律的精心打磨。
  • 诗中的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界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通过这些意象,诗人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使读者能够从诗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1. 历史意义
  • 在古代中国,禊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人们通过祭祀来祈求神灵保佑,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首诗中的“三月三日得雨”正是基于这个传统节日的背景,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 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思想,如对自然的赞美、对农事的关心、对和谐社会的向往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们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共鸣,也在今天仍然具有启示和教育价值。
  1. 文化传承
  • 此诗作为雍正时期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较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当时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也是后世研究清代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解读,可以进一步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三月三日得雨》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跨越了时间的界限,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这首诗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