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四宜堂咏怀

花繁如锦草如茵,雨细风轻物候新。
朱邸舞筵成往事,斑衣戏彩久凝尘。
万几宵旰忙中趣,百岁光阴梦里真。
不问春归何处去,惟听燕语报芳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暮春四宜堂咏怀》是清代诗人胤禛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平密切相关,体现了他作为清世宗时期的满族皇帝对历史兴亡和自然景象的独特感悟。以下是具体介绍:

  1. 诗人及创作背景
  • 《暮春四宜堂咏怀》的作者是康熙皇帝的儿子,雍正帝的第四子,即胤禛。雍正帝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摊丁入亩制以保证赋税收入,实行军机房来替代贵族大臣的议政处,以及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等政策。
  • 雍正帝的政治生涯充满挑战和变革,他在位七年(1729—1735年),其间不仅平定青海和硕特部贵族叛乱,还反击准噶尔部的骚扰,显示了其军事和政治才能。
  1. 作品内容解析
  • 《暮春四宜堂咏怀》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花繁如锦草如茵,雨细风轻物候新”表达了春天生机勃勃、万物更新的自然之美。
  • “万几宵旰忙中趣,百岁光阴梦里真”反映了作者虽身处繁忙国事之中,却能超脱于尘世纷扰之外,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 “荷池玩月闲行傍水觉清凉”则展示了作者在闲暇之余享受自然美景,感受清凉宁静的生活情趣。
  • “不问春归何处去,惟听燕语报芳辰”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以及对自然和生命循环的深刻体悟。
  1. 文化价值与赏析
  • 《暮春四宜堂咏怀》不仅是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歌,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反映了清代初期宫廷生活的一个侧面,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文化特色。
  • 作为一首五言律诗,《暮春四宜堂咏怀》在形式上遵循了古典诗歌的规范,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律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暮春四宜堂咏怀》不仅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歌,更是雍正帝个人情感与历史经验的抒发。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政治风貌和文人的内心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