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二日游湖亭

放情幽兴付渔蓑,潇洒林亭乐太和。
每踏芳丛寻古句,闲乘小艇泛清波。
烟凝翠黛山疑雾,风蹙斜纹水似罗。
深砌蛩鸣残暑退,高梧蝉噪晚凉多。
炎云渐敛秋将近,霁景才看夏欲过。
静听菱歌音韵好,何须萧鼓济分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立秋前二日游湖亭》是清代诗人胤禛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围绕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胤禛生平:胤禛即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四子,他的文学创作成就颇为丰富。除了诗歌外,他还有《四十二章经注》、《皇华集》等作品传世。作为一位皇帝,胤禛也经常通过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治国理念。
  • 诗歌风格特点:胤禛的诗歌多表现其个人情感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其语言典雅、意象生动。在这首《立秋前二日游湖亭》中,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1. 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 原文:放情幽兴付渔蓑,潇洒林亭乐太和。每踏芳丛寻古句,闲乘小艇泛清波。烟凝翠黛山疑雾,风蹙斜纹水似罗。深砌蛩鸣残暑退,高梧蝉噪晚凉多。炎云渐敛秋将近,霁景才看夏欲过。静听菱歌。
  • 翻译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在初秋时节,于湖边亭中游玩的情景。诗中“放情幽兴”描绘了诗人心境的开阔与自由,“潇洒林亭乐太和”则显示了环境的宜人和诗人的愉悦。诗人漫步在花丛中,寻找着历史的足迹(“每踏芳丛寻古句”),乘坐小船在水面上泛舟(“闲乘小艇泛清波”),周围的山峦被云雾缭绕得如梦如幻(“烟凝翠黛山疑雾”)。夜晚的虫鸣声伴随着暑气渐渐消退(“深砌蛩鸣残暑退”),而到了清晨,高高的梧桐树上,知了声声叫着迎接凉爽的天气(“高梧蝉噪晚凉多”)。随着夏日的炎热渐渐退去(“炎云渐敛秋将近”),晴朗的天气预示着夏天即将过去,秋天的到来。最后一句“霁景才看夏欲过”透露出诗人对四季变化的深刻感悟。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自然景观的描绘:这首诗通过对湖光山色、植物花卉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和谐美丽的画面。诗中的“烟凝翠黛山疑雾”“风蹙斜纹水似罗”,都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使景物更加生动,仿佛一幅动态的美丽山水画呈现在眼前。
  • 意境营造的深度:整首诗不仅描写了外在的景色,更深入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诗中的“潇洒林亭乐太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享受。

《立秋前二日游湖亭》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的体现。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美好,体会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和生命的短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