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物次薰之韵

幽人澹无营,拥书坐茅屋。长日不停吟,短夕犹勤读。
一镫耿虚幌,载籍恣游目。未惜蜡成灰,从教烟似纛。
移时微凉生,稍觉夜气扑。流萤入户飞,栖鸟依枝宿。
动定虽异情,游止惬所欲。何来拂镫蛾,捐躯赴炎燠。
岂欲资气焰,蹈火恐不速。吟君《感物》诗,令我三叹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物次薰之韵”并非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名称,而可能指的是一系列作品或诗作的集合标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是表达情感与审美的重要方式,许多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

《感物次薰之韵》作为清代恒仁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的热爱及其文学创作的追求。恒仁所处的清代,是一个诗风大盛的时代,文人墨客们借诗抒怀,用字句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自然画卷。恒仁的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还体现了其文学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审美追求。

从这首诗中可以窥见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与精神风貌。诗中的“幽人澹无营”描绘了一位远离尘嚣、宁静自足的隐士形象;“拥书坐茅屋”则展现了他沉浸在书本知识中的学者气息。这些描写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精神追求,也展现了他们对于自然美景的珍视与欣赏。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感物次薰之韵”可能代表了某种文化现象,即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和哲学思考。这一传统在中国诗歌中十分常见,许多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象来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感悟。这种以诗会友的方式,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也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

《感物次薰之韵》作为清代恒仁的创作,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价值,值得人们去深入探索和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