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日谒先慈墓感赋

古稀岁月半相侵,碌碌无成泪湿襟。
截发已虚慈母志,食羹未遂小人心。
七年哀隔松邱冷,此日悲依枫木深。
泣罢回思还伫立,白杨萧瑟暮烟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月二十日谒先慈墓感赋》是清代诗人敦敏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母亲的怀念和感慨。以下是这首诗的内容与分析:

  1. 作者介绍
  • 姓名:敦敏(1728—1796)
  • 朝代:清代
  • 身份:清宗室,字子明,号懋斋
  • 职业:官宗学总管
  1. 诗歌原文
    古稀岁月半相侵,碌碌无成泪湿襟。
    截发已虚慈母志,食羹未遂小人心。
    七年哀隔松邱冷,此日悲依枫木深。
    泣罢回思还伫立,白杨萧瑟暮烟沉。

  2. 诗歌内容解析

  • 古稀岁月半相侵:表达了诗人在晚年时感受到的孤独和无力感,”古稀”指的是七十岁的高龄。
  • 碌碌无成泪湿襟:反映了诗人因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感到遗憾和悲伤的情绪。泪水沾湿了衣襟,形象地描绘了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 截发已虚慈母志:这里指诗人已经无法像母亲年轻时那样为母亲做出贡献,体现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有限。
  • 食羹未遂小人心:可能是指生活中的一些愿望和期望未能实现,反映出诗人对于现实无奈的态度。
  • 七年哀隔松邱冷:这里的”七年”可能是指自母亲去世后的时间跨度,表达了长时间的哀思和思念之情。”松邱冷”形容墓地周围环境的萧瑟凄凉。
  • 此日悲依枫木深:描述了诗人站在墓地深处的情景,枫树林中显得更加幽静和悲凉。
  • 泣罢回思还伫立:表达了诗人哭泣后的沉思和站立的动作,显示出内心的复杂情感。
  • 白杨萧瑟暮烟沉:描写了傍晚时分,白杨树显得萧瑟,暮色中的烟雾也显得沉重,营造出一种压抑而深沉的氛围。
  1. 诗作风格
  • 抒情性:诗歌充满了作者的深情和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之情。
  • 意象性:通过自然景物的运用,如“白杨”、“暮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节奏感:虽然整首诗没有明确的节奏变化,但通过反复的句式和排比的使用,使得诗歌具有一定的韵律美。
  1. 文学价值
  • 反映社会背景:通过描写哀悼和回忆,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尊老敬亲的传统价值观。
  • 艺术手法: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想象力。
  • 语言特色:诗歌中使用了许多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1. 历史影响
  • 研究价值:作为《红楼梦》的重要研究资料,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 情感共鸣:读者可以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感受到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慨。

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真实记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