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敬亭苦雨之作

阴云凝塞阴气媾,十日淫潦无昏昼。
出门不敢恃油衣,以瓦为之亦复漏。
溜檐方收飞瀑声,悬空忽作倾盆骤。
荒园径合青藓斑,小斋壁染苔纹绣。
我尝爱雨如狂颠,见此何堪双眉绉。
安得女娲炼石手,璺补青天无渗窦。
晚来稍喜霁色新,黑云又向西山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敬亭苦雨之作》是清代诗人敦敏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连绵阴雨天气的无奈与感慨。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作:

  1. 诗歌原文
  • 开头部分:“阴云凝塞阴气媾,十日淫潦无昏昼。”描述了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如同乌云汇聚,压抑了天空,导致长时间的雨水无法散去,阳光被遮挡,白天也变得昏暗。
  • 中间部分:“出门不敢恃油衣,以瓦为之亦复漏。”反映了在这种恶劣天气中,外出的人们因为担心衣物被雨水打湿,只能使用简陋的瓦片搭建的临时遮雨设施,这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某种窘迫状态。
  • 后半部分:“溜檐方收飞瀑声,悬空忽作倾盆骤。”描绘了雨水从屋檐滑落的声音和突如其来的大雨,让人措手不及的情景。
  1. 诗歌主题
  • 对自然力量的敬畏:通过描绘雨水的猛烈和持久,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强大力量的敬畏之情。
  • 社会现实的反映:在连续的阴雨天气下,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影响,这种天气状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困境。
  • 个人情感的表达: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这种恶劣天气的无奈和对生活的艰辛。
  1. 诗歌技巧
  • 意象的运用:诗中“阴云”、“雨声”等意象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比喻的使用:例如“以瓦为之亦复漏”,将简陋的遮雨方式比作漏水的瓦片,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
  • 节奏的变化:诗的节奏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如开始的缓慢、中间的急促到结尾的突然,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
  1. 诗歌赏析
  • 语言风格:《和敬亭苦雨之作》的语言简洁明快,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 意境营造:通过对雨天的描绘,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 情感表达:诗中的“何堪双眉绉”,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天气的不满,更透露出对生活艰辛的无奈和感叹。
  1. 历史背景
  • 清朝时期:这首诗创作于清朝时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 文学流派:作为清代诗人的作品,《和敬亭苦雨之作》体现了当时文人墨客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和创新。
  • 文化影响:这首诗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1. 现代解读
  • 环境关怀:现代社会中,气候变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这首诗让人们思考如何应对自然环境的挑战。
  • 人文关怀:诗中的个人情感体验,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 艺术欣赏: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值得细细品味和欣赏。

《和敬亭苦雨之所作》不仅是一首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歌佳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情感内涵,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对于热爱传统文化和古典诗词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