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采桑子 · 桃花羞作无情死
译文
桃花并非无情地死去,在这春阑花残之际,艳丽的桃花被东风吹落,飞入窗棂,陪伴着伤情的人共度残留的春光。
有谁来怜惜我这像沈约般飘零殆尽、日渐消瘦的身影,为春残而懊恼,感到慵懒无聊。虽比不上芙蓉花,但它的一片幽香在清冷处却显得更加浓重。
介绍
《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为清朝词人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词。该词是典型的以景蕴情的佳作。上阙写东风吹落桃花的景象,这艳丽的情景更衬托了春逝的悲凉。而下阙转入抒情,直接点出了词人伤春伤离别的心境,抒发了伤怀之情。
注解
采桑子:《百名家词钞》作“罗敷媚”。
娇红:嫩红,鲜艳的红色。这里指花。
懊侬(ào nóng):烦闷。这里指烦闷的人。
东阳:指南朝梁沈约。因其曾为东阳太守,故称。唐朝初期,著名的史学家姚思廉和他的父亲姚察在所著史籍《梁书·沈约传》中,高度赞誉了他的人品和文品,评价他“高才博洽、一代英伟。”姚思廉在《梁书·沈约传》中记载:“沈约,永明末出守东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沈约操劳过度,日渐消瘦后,被世人以“东阳销瘦”、“东阳瘦体”称之。
春慵(yōng):春天的懒散情绪。
芙蓉:荷花,或以为指芙蓉镜。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相国李公下第游蜀,遇一老妪。言:郎君明年芙蓉镜下及第。明年,果然状头及第。”
幽情:《草堂嗣响》作“幽香”。
赏析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天骥曾在《纳兰性德和他的词》中这样评价道:“这词表现一种莫名其妙的心情,诗人在风雨中听到凄凉的曲调,不知怎的,变得坐立不安,寂寞、凄凉、失望、空虚的情绪,笼罩着他的心头。他患的是时代的忧郁症。”
笺注家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康熙十一年,性德举顺天乡试,十二年二月应礼部春闺,中式。三月方殿试,因病未与。词即缘此而作。‘桃花’见时令,‘懊侬’说心情下片切病况。《通志堂集》有《幸举礼闱以病未与廷试》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