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纱 · 是处楼台是处风

是处楼台是处风。夕阳欲下可怜红。水晶帘外望玲珑。
芳草生时人似雁,镜奁掩处鬓如蓬。不成将息只匆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浣溪纱·是处楼台是处风》是一首充满古典美的现代诗歌,由清人谭献创作。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深思考以及对于时间流逝的感叹。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主题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与影响:

  1. 作者简介
  • 谭献是清朝中期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典雅著称,擅长运用细腻的语言抒发情感。
  • 他的诗作常常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
  1. 诗歌原文
  • 夕阳欲下可怜红。
  • 水晶帘外望玲珑。
  • 芳草生时人似雁,
  • 镜奁掩处鬓如蓬。
  • 不成将息只匆匆。
  1. 诗歌主题
  • 诗中的“是处楼台是处风”表达了诗人对周遭世界的感慨,认为无论何处都是如此,反映出一种普遍性的哀愁。
  • “夕阳欲下可怜红”则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色,给人以凄凉之感。
  • “水晶帘外望玲珑”形容透过水晶帘幕向外望的景象,透露出朦胧而美丽的画面。
  • “芳草生时人似雁”描绘了春天草木生长的景象,同时比喻人的漂泊不定。
  • “镜奁掩处鬓如蓬”则形象地描绘了女子梳妆的场景,暗示时间的流逝与青春易逝的主题。
  • “不成将息只匆匆”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苦短的无奈感受,无法停留,只能匆匆而过。

《浣溪纱·是处楼台是处风》作为一首表达作者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心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