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 · 第二十六则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自古至今,能够取得大事业、做得大学问的人,无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这些语句,不是大词人是说不出来的。但从这层意义上去解释诗词,恐怕晏殊、柳永、辛弃疾诸人是不会允许的。

介绍

“人间词话 · 第二十六则”是出自中国现代作家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的一则词话。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教育家和史学家,他的著作《人间词话》是他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入研究与理解,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二十六则”是关于词的艺术境界的讨论,其中涉及到词的创作手法与审美追求。这一则主要强调了词的艺术境界应超越于物我界限之外,达到一种超脱、空灵的审美境界。具体来说:

在艺术表现上,词应当具有超越现实束缚的能力,能将观者带入一个更为宽广的精神领域,使得词作不仅局限于表达眼前之物,而是能够触及更深层的情感与哲理。

在艺术风格上,词应当追求一种“空灵”之美,即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传达出一种超越物质表象的美感。这种美不是简单的华丽堆砌,而是通过对景物的细腻刻画,使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艺术空间。

在这一则中,王国维进一步探讨了词人如何通过精心选词造句,以及如何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营造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他强调了词的语言应当具有一种含蓄、悠远的美,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传达出深远的意境。这种美不仅仅体现在字面上,更体现在词人对情感与哲理的深刻把握上。

“人间词话 · 第二十六则”主要讨论了词的艺术境界,强调了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应当超越现实的束缚,达到一种空灵、深远的审美境界。这一则是对词艺术特质的深入阐述,对后世的词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注解

晏殊【蝶恋花】见二四注。

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