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 · 第五十七则

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诗词创作中,不作虚伪的歌功颂德、惩恶劝世的作品,不作投赠应酬的作品,在作品中不使用典故,不使用替代字,那么,他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已经成功一半了。

介绍

《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著作,由王国维撰写,是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里程碑之作。这部作品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精到的分析,还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艺术审美和人文精神的观点,其影响力深远。下面是《人间词话·第五十七则》,摘录部分内容: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这一则主要探讨了文学创作的两种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强调作者的个人感受和体验,通过个人情感投入使作品中的人物或事物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而无我之境则强调客观观察和描绘,让读者能够在作品中看到超越作者本人的普遍价值和美感。

王国维通过引用杜甫的诗句和陶渊明的诗作来阐述这两种境界。这些诗句展示了有我之境中,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使得景物仿佛有了生命和情感;而无我之境则是将自然景物当作纯粹的客体来进行描绘,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审美高度。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还进一步阐释了如何达到这两种境界的方法。他提出,要进入有我之境需要作者深入挖掘个人的情感世界并加以表达;而进入无我之境则需要作者保持一定的距离,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观察和描绘对象。

《人间词话》的这则言论不仅阐述了诗歌创作的两种不同的艺术追求,也提供了一种理解文学作品深层次意义的视角。这种对艺术本质的思考,至今仍对现代文艺创作和批评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