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至桐城

溪路行将尽,初过北峡关。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乡信凭黄耳,归心放白鹇。
龙眠图画里,安得一追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将至桐城》是清朝文学家王士祯的作品。该诗通过描绘诗人在行将结束的溪路之旅时所见到的自然风光和内心的感受,展现了他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将至桐城》:

  1. 作者介绍
  • 王士祯是中国清朝时期的著名学者和文人,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当时文学界的认可。
  • 他的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1. 作品原文及译文
  • 《将至桐城》是一首表达诗人对故乡深切思念之情的诗歌。原文如下:
    溪路行将尽,初过北峡关。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乡信凭黄耳,归心放白鹇。
    龙眠图画里,安得一追攀。
  • 译文为:溪路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我刚好翻过桐城与舒城交界的北峡关。斜阳西下,几行红叶树后是连绵起伏的龙眠山。我将家书托付给黄耳灵犬,思乡的心由白鹇鸟带回故乡。画中的龙眠山仿佛在招手,让我渴望能追随它的脚步。
  1. 背景知识
  • 王士祯的这首诗作创作于清朝康熙年间,这一时期的文人常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
  • 桐城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境内,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地方。诗人在这里的创作可能受到了当地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的影响。
  1. 作品赏析
  • 《将至桐城》中,“溪路行将尽”描绘了诗人行进的道路即将结束,这既是对旅程的回顾,也是对即将到来的告别。
  •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则形象地表达了秋日黄昏时分的景色,红叶树和夕阳山的组合给人一种宁静而温暖的感觉。
  • 最后两句“龙眠图画里,安得一追攀”,诗人用“龙眠图画里”比喻家乡的景象如画般美丽,表达了他对于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向往。

除了上述内容,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了解《将至桐城》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和主题。
  • 研究同时期的其他诗歌作品,比较它们与《将至桐城》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
  • 探讨王士祯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特色。
  • 阅读相关的评论和分析文章,获取更多的解读和评价。

《将至桐城》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情感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首诗不仅体现了王士祯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