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 · 芭蕉

湘帘卷处,甚离披翠影,绕檐遮住。小立吹裙,常伴春慵,掩映绣床金缕。芳心一束浑难展,清泪裹、隔年愁聚。更夜深、细听空阶雨滴,梦回无据。
正是秋来寂寞,偏声声点点,助人难绪。缬被初寒,宿酒全醒,搅碎乱蛩双杵。西风落尽庭梧叶,还剩得、绿阴如许。想玉人、和露折来,曾写断肠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疏影·芭蕉》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一首词作。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朝著名的文人和诗人,他的词作以深情厚意、细腻婉转著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词中“疏影”指的是芭蕉的影子,而“芭蕉”,作为一种植物,以其独特的形态和风姿,自古便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芭蕉经常被用来象征某种情感或境遇。如东晋时期就有赞颂芭蕉形态的文学作品,到了唐宋时期,芭蕉更是成为了文人笔下的重要题材,其意境从外在美到内涵丰富,被广泛地描绘和传颂。《疏影·芭蕉》便是在这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诞生的。

《疏影·芭蕉》通过对芭蕉这一自然物的描写,寄托了词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纳兰性德通过这种比物喻人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使得这首词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写,更是一种情感的真实抒发。这种表达方式,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中的深情和词人的内心世界。

在文学创作上,纳兰性德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他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使得整首词既有景致的描摹,又不失深意的寄托。这种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不仅让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也让词人的情感得到了有效的传达和体现。

《疏影·芭蕉》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词篇,更是一部情感真挚、艺术精湛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纳兰性德作为一位词人的才华,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美和情感表达的独特见解与追求。通过对《疏影·芭蕉》的学习与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以及词人如何通过作品传达情感、展现个性。

注解

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而宽大,花白色,果实类香蕉,但不可食。古人有以其叶题诗者,如唐韦应物《闲居寄诸弟》:“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湘帘:用湘妃竹编织的帘子。 

离披:摇动、晃动貌。

春慵:以春天的到来而生徽散意绪。

绣床金缕:绣床,装饰华丽的床。多指女子的睡床。金缕,指金属制成的穗状物,或谓金丝所织之物。此处指绣床上装饰得极其华美。

芳心:花心。亦喻女子之情怀。

空阶:空寂的台阶。

无据:谓无所依凭。宋谢懋《蓦山溪》:“飞云无据,化作冥蒙雨。”

缬被:染有彩色花纹的丝被。

乱蛩双杵:谓杂乱的蟋蟀声和交叠的砧杵声。 蛩,蟋蟀之别称。

玉人:美貌之女子。此为对所爱之人的爱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