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渡 · 登吴江城楼

春潮落,晚山低。高楼外,几船归。迢迢渔唱出斜晖。
沙岸白,烟草绿,暝禽飞。
杨花乱。愁鬓短。天际乡云目断。芳事尽,客心非。今宵梦,明日路,大江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芳草渡 · 登吴江城楼》是姚燮创作的一首词,通过描绘江南春日的景色与诗人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家乡、自然和人生经历的深刻思考。这首作品不仅体现了姚燮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及个人情感世界。下面是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背景: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等。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末年的动乱与变革,其文学创作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 文学成就:姚燮在诗歌、绘画等方面均有杰出贡献。他的作品既有文人骚客的典雅,也有画家画意的生动,展现出其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1. 诗词原文
    春潮落,晚山低。高楼外,几船归。迢迢渔唱出斜晖。
    沙岸白,烟草绿,暝禽飞。杨花乱。愁鬓短。天际乡云目断。

  2. 诗词解析

  • 意境描写:姚燮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日的水墨画。“春潮落”映现了春水的温柔,“晚山低”则勾勒出了夕阳下的山峰轮廓。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春日景象。
  • 情感表达: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特别是“天际乡云目断”,更是将诗人对于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愁与无奈。
  1. 诗词背景
  • 创作时间:该词作于晚清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和变革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姚燮的作品常常带有深沉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风貌。
  • 文化背景:姚燮生活在一个文风鼎盛的时代,受到了当时文化氛围的熏陶。同时,他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儒家思想、道家哲理以及佛教禅宗的元素。

《芳草渡 · 登吴江城楼》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词句组合,它更是一部充满深意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通过了解其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