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窗寒 · 再和豁轩

未惯生离,那堪死别?隔重泉远。欲寻去处,妙子稠桑难唤。
乍新巢双栖未安,叹伊福薄侬缘浅。忆廿年流落,牛衣鸿案,苦俱尝遍。
长短,前因恋。纵早替量珠,未成孤雁。知音会意,争似倩魂难返。
对灯前春风画图,绿窗鬓影长梦见。忏情痴便欲灰心,去乞伊蒲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琐窗寒·再和豁轩》是晚清林朝崧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关于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林朝崧,字俊堂,号痴仙,台中市雾峰区人,是光绪年间的进士。他不仅具备深厚的文学造诣,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在台湾历史中,林朝崧是一个重要人物。

  2. 作品原文:《琐窗寒·再和豁轩》原文如下:“未惯生离,那堪死别?隔重泉远。欲寻去处,妙子稠桑难唤。乍新巢双栖未安,叹伊福薄侬缘浅。忆廿年流落,牛衣鸿案,苦俱尝遍。长短,前因恋。纵早替量珠,未成孤雁。” 。

  3. 主题内容: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爱人的深切思念与无奈之情。通过对生死离别的描写、以及对过去岁月中共同回忆的回顾,展现了一种深情而悲凉的情感基调。

  4. 词作风格:词作风格细腻,情感真挚。通过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5. 社会影响:该词作反映了晚清时期台湾社会的动荡与变迁,同时也折射出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作为台湾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对于研究台湾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林朝崧的《琐窗寒·再和豁轩》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也是了解晚清台湾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词的解读,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以及文学作品在记录历史、反映社会方面的独特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