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 · 其七

罗幕香残欲暮天,四山风雨总缠绵。
分明化石心难定,多谢云娘十幅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海上·其七》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而非刘禹锡所作。这首诗通过描绘海潮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长生不老的追求。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海上·其七》原文如下: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2. 诗歌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描绘了八月时海潮汹涌澎湃、来势汹汹的景象,其中“涛声吼地来”形象地表达了海浪的壮观声音,而“头高数丈触山回”则描绘了浪头的高度和撞击山壁后返回的自然景观。第三句“须臾却入海门去”则描绘了海浪再次进入海洋的瞬间,这里“须臾”一词强调了时间的短暂和变化的速度。最后一句“卷起沙堆似雪堆”则进一步描绘了海浪的力量,将沙滩卷起,形成巨大的雪堆,形象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3. 诗人背景:李商隐(813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家族在洛阳有着显赫的地位,他本人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李商隐的诗歌多采用比兴手法,善于运用象征和暗示,语言优美而意境深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
  4. 文化影响:《海上·其七》不仅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象的诗歌,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文化内涵。通过对海浪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通过对海潮的描述,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某些风貌和文化氛围。
  5. 艺术特色:李商隐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他的诗歌以细腻的情感表达、丰富的意象运用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特点。在《海上·其七》中,诗人通过描绘海潮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永恒追求的渴望。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既深刻又动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上·其七》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诗歌,它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永恒追求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艺术才华,还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