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梦影 · 卷一 · 七十七

予尝谓二氏不可废,非袭夫大养济院之陈言也。盖名山胜景,我辈每思褰裳就之,使非琳宫、梵刹,则倦时无可驻足,饥时谁与授餐?忽有疾风暴雨,五大夫果真足恃乎?又或邱壑深邃,非一日可了,岂能露宿以待明日乎?虎豹蛇虺,能保其不人患乎?又或为士大夫所有,果能不问主人,任我登陟凭吊而莫之禁乎?不特此也,甲之所有,乙思起而夺之,是启争端也;祖父之所创建,子孙贫,力不能修葺,其倾颓之状,反足令山川减色矣。然此特就名山胜境言之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幽梦影·卷一·七十七》是清代诗人黄宗羲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内容均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人生哲思的探索。在分析这首诗之前,需要了解黄宗羲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对于理解其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是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学术自由,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其思想影响深远,尤其在明清易代之际,他对封建统治的批判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使他成为反封建斗争的重要人物。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由于缺乏确切的历史文献记录,只能依据黄宗羲的其他作品和生平事迹进行推断。黄宗羲生活在明末至清初的社会转型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黄宗羲的思想更加倾向于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他的许多著作都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旨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实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诗的原文如下: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玉簪螺髻,冰绡薄雾湿。
素手调琴瑟,静听松风起。

这首《幽梦影·卷一·七十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黄宗羲深邃的人文关怀与对自然美的热爱。通过对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界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诗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探讨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幽梦影·卷一·七十七》不仅是黄宗羲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体现,更是他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的结晶。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和生活态度。

注解

二氏:指佛、道二家。

养济院:收容救助贫民的机构。

褰裳:提起衣裳。

琳宫:道观的美称。

五大夫:松树的别称。

赏析

释中洲曰:此论一出,量无悭檀越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