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之童,一无所知。目不能辨美恶,耳不能判清浊,鼻不能别香臭。至若味之甘苦,则不第知之,且能取之弃之。告子以甘食、悦色为性,殆指此类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孩提之童,一无所知。目不能辨美恶,耳不能判清浊,鼻不能别香臭。至若味之甘苦,则不第知之,且能取之弃之。告子以甘食、悦色为性,殆指此类耳。
《幽梦影》并非张潮所著,而是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张潮的代表作之一。张潮(字山来,号仲子),生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0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安徽徽州府歙县人。他出身门阀,与冒襄、孔云亭、陈维崧等名士有诗文往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
《幽梦影》共分四卷,其中“卷二”收录了“十九”至“一百零九”的篇章,主要探讨了人生哲学和审美观点。在《幽梦影 · 卷二 · 十九》中,张潮提出了“黑与白交,黑能污白,白不能掩黑;香与臭混,臭能胜香,香不能敌臭”的观点,强调君子小人相攻之大势,以及不待教而为善为恶、偶因一事之感触而突然为善为恶、前后判若两截究非一日之故等现象。这些论述反映了张潮对人性、道德和生活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
《幽梦影》作为张潮的重要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独到理解,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