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居二首 其二

落日凭虚涧,西风袭布袍。
人烟团渡口,鸟语碎林皋。
云影当秋薄,滩声入夜高。
禅流无砥柱,澜倒日滔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您提到的“白云山居二首 其二”出自宋代刘挚的作品《游白云山次韵二首》,是一首表达诗人对自然景观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的诗作。下面将简单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行穷葱茜坐清凉,隐几川原一炷香。小雨径从前岭去,高禾移就下田秧。禽声不见山情悄,江影新生客思长。政使归期犹远在,白云游乐未央央。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诗人通过对白云山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诗中的“行穷葱茜坐清凉”表达了在山中行走时的清新感受,而“隐几川原一炷香”则形容了山间静谧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香氛之中,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宁静。
  • 情感表达:诗中的“禽声不见山情悄”和“江影新生客思长”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留恋和深刻的内心感受。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一种对生活哲理的深刻体悟。
  • 艺术风格:刘挚的这首诗以其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宋代文学的特色。通过使用如“清”“幽”“静”等词汇,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致远的艺术效果,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深远意境和丰富情感。
  1. 历史背景
  • 作者介绍:刘挚(公元1030——1098年),字莘老,永静东光人。嘉祐四年中进士甲科,能力出众,政绩卓越。他的一生虽遭遇多次政治风波,但他始终秉持正直和忠诚的态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时代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都有显著的发展。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都以自己的方式抒发情感,创作出了许多传世之作。刘挚的《游白云山次韵二首》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展示了宋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1. 文学价值
  • 语言艺术:刘挚的这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节奏感,充满了音乐美。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精细的刻画,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又美丽的山谷之中,让人仿佛能够听到鸟儿的鸣叫声,看到江水的流动,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这种语言艺术的运用,使得诗歌具有了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思想内涵:除了语言艺术外,这首诗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认为,真正的生活应当远离尘嚣,寻求内心的宁静。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鼓励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一种更加平和、自然的生活方式。
  1. 社会影响
  • 传播范围:虽然刘挚的《游白云山次韵二首》主要流传于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但它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仍然被后世所珍视。许多现代文学作品在创作时都会引用或借鉴这首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以此来传达类似的思想主题。
  • 文化传承:刘挚的这首诗不仅作为文学作品被传颂,还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传承和发扬。它不仅是古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他们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和探索,这些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刘挚的《游白云山次韵二首》不仅展示了宋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思想深刻,是研究宋代文学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