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宿三河

黄昏依古岸,渔火照沙洲。
秋满千山白,滩衔乱石流。
推篷光入枕,系树影移舟。
不识谁家子,清歌水上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夜宿三河》是一首描写秋夜晚宿的诗歌,出自元朝超质之手。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 黄昏依古岸:描绘了诗人黄昏时分,傍靠着古老的岸边,感受着落日余晖中的宁静。
  • 渔火照沙洲:通过渔船上燃烧的灯火映照在沙滩上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温暖的氛围。
  • 秋满千山白:形象地描绘了秋天到来时,山峦被一层淡淡的霜雾覆盖的景象。
  • 滩衔乱石流:刻画了河流边乱石嶙峋的景象,水流湍急,给人一种动感。
  • 推篷光入枕:诗人推开帐篷,让外面的灯光洒在身上,温暖如初。
  • 繫树影移舟:树木的影子随着微风轻轻摇曳,仿佛在水中漂移的小舟。
  • 不识谁家子:表达了诗人对于夜晚来临时,无法辨认是谁家的孩子在此清唱的遗憾。
  1.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世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 语言优美:诗歌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如“秋满千山白”、“滩衔乱石流”等,使得整首诗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音乐感。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夜晚的静谧与孤独,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1. 创作背景
  • 元朝历史背景:元朝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元朝的文人墨客们开始注重文学创作,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关注。
  • 超质的创作风格:据记载,超质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的诗作往往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因此,可以推测这首《秋夜宿三河》也是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创作的。
  1. 诗歌影响
  • 艺术成就:《秋夜宿三河》以其优美的词藻、独特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了元朝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当时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学的一种思考。它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追求精神境界的人生态度,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秋夜宿三河》是一首极具艺术价值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元朝文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更体现了他们深邃的人生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领悟到生活中的美好与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