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陈豪联

爱民如子,画松似人,循吏高士为一传;
半厂飘然,雪渔已矣,凄风凉月吊三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陈豪联》是金武祥创作的对联。以下是对金武祥及《挽陈豪联》的详细介绍:

  1. 金武祥生平
  • 基本信息:《挽陈豪联》由清末民初诗人金武祥创作,他原名则仁,号溎生,是金一士之孙。他在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出版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享年八十三岁。
  1. 《挽陈豪联》原文
  • 原文:推南交第一儒林,惟公抱道传经,共仰高风尊学海;留东塾千秋著述,从此谈诗问字,不堪别业过钟山。
  • 释义:上联“推南交第一儒林”指的是在南方文化圈中,陈浩被尊为第一儒者;下联“留东塾千秋著述”表达了他在教育领域留下的深厚影响;整体上,此联表达了对陈浩一生学术和政治成就的极高评价和哀悼之情。
  1. 对联赏析
  • 艺术特色:《挽陈豪联》在形式上遵循了传统的对联格式,语言典雅、意蕴深远。通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 思想内涵:对联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蕴含着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当时社会的反思。通过赞扬陈浩的高尚品德和卓越贡献,反映了作者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1. 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挽陈豪联》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佳作,也是研究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文人政治生涯的重要资料。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使其成为传世之作。
  • 历史意义:通过对陈豪的追忆与哀悼,激发后人对于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学习,同时反映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及其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1. 后世影响
  • 学术研究:学术界经常引用《挽陈豪联》,以研究清末民初的文人墨客以及他们的文学作品。这一对联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 文化传承: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挽陈豪联》被收录进多种文集和词典中,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挽陈豪联》不仅是金武祥个人的杰作,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能,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