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赓芸联

清贫若张君游,悲愤若韩长公,是生平海内闻知,何事盖棺明志节;
遗爱如郑子产,立身如柳下惠,料他年冶南父老,直应洒泪奉烝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李赓芸联”是清朝诗人待考所创作的一首古诗,全文如下:清贫若张君游,悲愤若韩长公,是生平海内闻知,何事盖棺明志节;遗爱如郑子产,立身如柳下惠,料他年冶南父老,直应洒泪奉烝尝

《挽李赓芸联》是清代诗人待考的作品,其内容表达了诗人对李赓芸一生的追忆与评价,同时寄托了诗人对李赓芸身后影响的深深期望和哀思。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李赓芸一生的评价,还体现了诗人自身的情感和人生观。

诗中“清贫若张君游,悲愤若韩长公,是生平海内闻知,何事盖棺明志节”的部分,展现了李赓芸一生的清廉与坚韧不屈。张君游与韩长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们以清廉正直、不畏强权著称。李赓芸能够与之相提并论,可见其个人品质之高洁。而“何事盖棺明志节”则暗示了李赓芸生前虽未得志,但其高尚的志向与操守却为人所共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未曾放弃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诗中的“遗爱如郑子产,立身如柳下惠,料他年冶南父老,直应洒泪奉烝尝”,则是对李赓芸道德品质的高度赞扬。郑子产是春秋时期有名的贤大夫,以其仁爱闻名于世。《诗经·大雅·板》中有“郑武公田于新田,井络桑扈,徽柔令德,感明大王”的诗句,形容其德行高尚。而柳下惠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贤人,因其廉洁无私而被誉为贤德典范。《论语·先进》中有“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然犹有不忍之心。”的记载,表现了其仁心。这些古代圣贤的品质被用来赞誉李赓芸,足见其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清贫若张君游,悲愤若韩长公,是生平海内闻知,何事盖棺明志节”这几句诗,进一步凸显了李赓芸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张君游、韩长公都是历史上以清廉著称的人物。诗人将这样的形象赋予给李赓芸,意味着李赓芸也有着相同的追求和价值观。然而,他的一生却未能实现这一理想的政治抱负,直至生命结束都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重用。这种无奈和悲哀,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既展现了李赓芸的不幸命运,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深刻理解。

从诗歌的情感表达来看,《挽李赓芸联》不仅仅是一篇对李赓芸生平的赞颂之作,更是诗人对其去世的哀悼之情的流露。诗人通过描绘李赓芸一生的清廉与坚毅,以及死后人们对其遗德的怀念和敬仰,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切敬意和无尽哀思。此外,诗歌还寄托了诗人自己对人生、对历史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挽李赓芸联》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深意的历史文献。它通过对李赓芸生平的回顾和对其品德的赞美,传达了诗人对于道德、理想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珍惜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人,铭记历史中的优秀品质,继续发扬光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