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无福过阙里,中年著书复求仕。
仕幸不成书幸成,乃敢斋祓告孔子。
己亥杂诗 其二百八十一
介绍
《己亥杂诗·其二百八十一》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七言绝句。该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友人深厚的情谊以及对其品格的赞美,同时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己亥杂诗·其二百八十一》:
作者背景: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晚号羽琌山民。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是一位杰出的清代思想家、诗人和文学家,也是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歌创作贯穿其一生,其中《己亥杂诗》是他对自己生平经历的总结与反思,展现了其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创作时间与背景:
《己亥杂诗·其二百八十一》作于己亥年(1839年),这一时期正值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内外交困,国势日益衰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龚自珍敏锐地察觉到国家的危机,并对此深感忧虑。他的诗歌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抒发,更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批评。诗歌原文及鉴赏:
《己亥杂诗·其二百八十一》如下: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和离别时的无奈之情。首联“浩荡离愁白日斜”描绘了诗人在离别之际的心情,夕阳西下,诗人心中充满了离愁别绪。颔联“吟鞭东指即天涯”则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即将离开故乡,踏上旅途的情景。颈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落花虽已凋零,但它会化作春泥,继续滋养着大地,生生不息。这两句诗寓意深远,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在他乡,但仍心系故土,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己亥杂诗·其二百八十一》不仅作为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龚自珍的诗歌特色及其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