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 其十三

出事公卿溯戊寅,云烟万态马蹄湮。
当年筮仕还嫌晚,已哭同朝三百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己亥杂诗 其十三》是清代文学家黄遵宪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898-1899),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报国无门的无奈。

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黄遵宪,字公度,广东人,清朝末期的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名政治家,主张变法维新,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 诗歌原文
    曲阑十步九徘徊,三面轩窗四扇开。
    夸道华严弹指现,只怜无地着楼台。

  2. 诗歌解读

  • “曲阑十步九徘徊”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庭院中漫步的场景,体现了他对现状的深深留恋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
  • “三面轩窗四扇开”则展现了一种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空间感受,可能象征着诗人心中理想的世界。
  • “夸道华严弹指现”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或哲学的领悟,认为这些知识如梦幻泡影般短暂,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社会变革迫切性的深刻认识。
  • “只怜无地着楼台”透露出诗人对于理想无法实现的惋惜和无奈。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
  • 黄遵宪擅长用七言绝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种形式使得诗作更加精炼有力。《己亥杂诗 其十三》就是这一风格的杰出代表。
  1. 历史影响
  • 作为晚清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己亥杂诗 其十三》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

黄遵宪的《己亥杂诗 其十三》不仅仅是一首诗,而是一颗时代的印记,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记录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社会变革的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他们为国家和社会所做的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