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六夜与玉山人坐袖海楼

四面青山坐困人,一楼明月足容身。
两人对酒蔬盘瘠,五夜谈诗蜡炬亲。
槛外长松时拂帽,阶前小草亦成茵。
净名寥寂临恭去,不负中秋自主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月十六夜与玉山人坐袖海楼》是清代诗人龚易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在特定夜晚与友人相聚时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八月十六夜与玉山人坐袖海楼》的作者是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号定庵,又号南雷,晚年改名易简,更名艮甫,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他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被誉为“清词独步”。龚自珍的诗作以豪放著称,其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
  2. 诗歌原文:《八月十六夜与玉山人坐袖海楼》全文如下:“四面青山坐困人,一楼明月足容身。两人对酒蔬盘瘠,五夜谈诗蜡炬亲。”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静谧而优美的夜景,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闲适与愉悦。
  3. 诗歌赏析:《八月十六夜与玉山人坐袖海楼》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意境深远。诗中“四面青山坐困人,一楼明月足容身”形象地勾勒出诗人身处美景之中的心境;“两人对酒蔬盘瘠,五夜谈诗蜡炬亲”则传达了诗人与友人间交流的乐趣和深厚的情谊。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作,更是一首表达友情和生活情趣的作品。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4.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当时龚易图担任云南大理府云县知县,后从军并累擢至登青莱兵备道兼东海关监督。这段时间的他从政经历可能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八月十六夜与玉山人坐袖海楼》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龚自珍作为杰出诗人的才华,还能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的魅力。

相关推荐